舆论层面,给孩子“减负”的呼声很高,可现实中,校内知识难度是下降了,可一些重要考试的难度又摆在那儿,家长们必须得花钱送孩子去校外学。于是,“鸡娃”的天花板越来越高,孩子们越来越“卷”
文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责任编辑 | 戴蕾蕾
4月11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开展2024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教育部首次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对义务教育招生作出工作部署,该行动将重点治理七类长期隐蔽存在的违规操作,包括学校的划片招生范围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收取或变相收取与入学挂钩,关联的“捐资助学款”“共建费”等,中小学是否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以此名义“掐尖招生”等。
“卷入圈子”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城市“掐尖招生”等招生乱象依然存在,不过是从“线上”转战“线下”。
以北京为例,有媒体报道了北京海淀小升初的新情势:不变的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进入“海淀六小强”(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一零一中学、首师大附中与十一学校);变的是这几年各类遴选项目与指标水涨船高。
以英文为例,几年前PET(剑桥通用英语第二级)证书还是小升初简历的标配,这两年考FCE(剑桥通用英语第三级)、CAE(剑桥通用英语第四级)已然蔚为潮流(CAE作为高级英语水平认证,对应雅思7.0-8.0的成绩)。
北京市海淀区的赵琳(化名)对此感触颇深,她的女儿今年即将面临小升初的考试,为了能够获得点招的机会,从四年级开始,刘琳就开始陪孩子备战各类比赛。
刘琳最大的感受是,这几年考试越来越隐蔽,把孩子们拉到外地考试的情况时有发生。
”培训机构有时候会通知在某某公园的一棵树下放一个纸箱,家长们悄悄把孩子的简历放进纸箱,不久后会收到机构的电话,通知孩子几点去哪儿集合参加考试。”刘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大巴车会在约定的时间开到约定地点,家长们心照不宣把孩子送上车。这样几次神秘的考试之后,女儿的简历上多了3条竞赛的名次。
除了秘密考试,刘琳觉得这几年围绕考试花的钱更多了,以剑桥英语等级考试为例,此前教育部统一组织考试的时候,一次PET的报名费只有300元。如今机构承接了报名资格,CAE的报名费上涨到两千多元。“这还算是一个很便宜很合理的价格。当初报FCE时,机构要求必须同时报课才能获取报名资格,一共花费了七千多元。
为了能够占坑,刘琳一听说哪个“坑班”有考上某个“六小强”的机会,就会第一时间去“占坑”,一个坑班的费用在万元上下。尽管花钱报了很多课,时间却多有重复,有些课根本上不了,报名只为了多一个考试机会。
女儿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刘琳觉得更累,但是“就像卷进了一个漩涡,大家都在考试,自己不考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刘琳说。
而刘琳只是众多焦虑家长们的一个缩影,更多的家长困在这个怪圈里,不得不深陷其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牛楠森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种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说还是教育功利化的观念问题。
“‘掐尖招生’、违规变相收费等现象,有可能导致一些发展潜力没有被激发,或者说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失去了进入他本该进入的学校的机会。”牛楠森表示。
她认为,这违反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更重要的是会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使部分家长和学生为了拿到更好的分数而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些时间精力本来可以用来锻炼身体、发展兴趣、进行社会交往,以及深度参与到家庭生活当中,这些都被消耗掉了,它在根本上影响到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屡禁不止
事实上,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2012年一号文件《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第一次对择校比例提出了量化的治理目标,并再次重申:禁止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始深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改革,指导各地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标要求,合理划定公办学校招生片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2023年,《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相继出台,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
而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孩子们却越来越“卷”。
刘琳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了自己带女儿从躺平到内“卷”的心路历程。
在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刘琳还坚持快乐素质教育,她这些年一直关注教育政策,2017年4月,北京“推优(三好生)入学”的政策就被取消了,2018年竞赛项目也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2019年4月,特长生招生方式被取消;7月,民办学校要和公立校一样统一招生,统一“摇号”。
“既然是‘摇号’,为什么要学奥数拿奖杯、拉票争三好生,教育资源均衡是大势所趋,只要孩子把校内成绩抓好就可以。”她当时想。
通过和其他家长聊天,刘琳才了解,“小升初”就是靠“摇号”、靠运气,但实际上,“点招”从未消失,只不过这类信息只在小圈子里传播。
她介绍,“点招”就是学校的自主选择性招生,一些好学校为了保障生源质量,会在学生志愿填报之前偷偷“掐尖儿”。虽然在现有政策下,“点招”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但一些空间仍然存在。
“其中有可以官宣的,也有不能明说的,对于后者,学校一般会以非常低调的方式联系家长,这就是所谓的‘密电’。”刘琳说。
在“密电”中,学校会向家长作出招收孩子的口头承诺,俗称“给票”。拿到“票”的家长,后续也要按流程帮孩子填报志愿,但如果轮空,还可以被学校“打捞”上岸,这叫“补录”。
不过,学校的口头承诺并不是全都靠谱,轮空后,家长在什么时机联系学校特别关键,又很难把握,在补录阶段,家长也不能认死一家学校,否则容易失败。
也是在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刘琳开始带女儿参加奥数班疯狂追进度。
刘琳很困惑:舆论层面,给孩子“减负”的呼声很高,可现实中,校内知识难度是下降了,可一些重要考试的难度又摆在那儿,家长们必须得花钱送孩子去校外学。于是,“鸡娃”的天花板越来越高,孩子们越来越“卷”。
能否缓解乱象
4月16日晚10点,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发布《海淀区部署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及“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看到这个消息,刘琳心情有点复杂。“既希望教委能彻底终结现在家长和孩子们疲惫的状态,又怕这个政策真的施行了,之前几年的努力是不是就泡汤了。”刘琳说。
牛楠森表示,教育部此次的专项行动是一个行动性非常强的文件。
她表示,从教育部的层面,成立了由部内有关司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国家督学、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项的工作组,这个专项工作组将会加强对各地招生入学工作的全过程监管和工作指导,特别是会适时开展专项行动调研,参与到全国范围内的跨省交叉互检当中,而且也会对违规行为和查处情况进行通报。
另一方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细化相关的工作安排,明确工作步骤和责任分工。
就如央视新闻所评论,治理“掐尖招生”“暗箱操作”,需要对各地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做法,进行全面的督导检查。
要扭转一些地方仍存在的升学政绩观,检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情况,把义务教育学校规范招生、办学,作为评价一地教育生态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要借鉴并推广一些地区好的经验,把招生录取纳入统一监管,做到招生过程公开、透明,以此规范学校招生秩序。
视觉编辑 | 马蓉蓉 王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