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为春耕备种的关键时节,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格外忙碌。在这里,七八个月内就能创制数十万株育种材料、仅用1-2代即可完成目标品种的性状改良、两到三年便可推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传统模式里“大海捞针”式的育种创新在这里变成了“定向撒网”,既快又准。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良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自2021年7月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以来,我国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正携手推动中国种业向育种4.0时代进发。
创新:从“大海捞针”变“定向撒网”
雪后的杨凌技术中心试验基地,颇有几分冷意。走进国内种业行业首创的LED无极调光温室,不一会儿就热到脱羽绒服。顶部一排排小灯泡的照射,让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笼罩在紫红色的光中。
“他们是根据玉米生长所需的红橙光和蓝紫光合成的,可以实现光强动态调节,突破季节限制。在这个占地12000平方米的温室里,玉米育种一年可以达到四到五代的水平,相较传统育种提速超2.5倍。”先正达集团中国玉米性状开发团队助理总监梅文倩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有科研人员正在对温室内移栽的幼苗进行取样,之后这些样品将被送往实验室。育种人员带上“基因眼镜”,就可以精准筛选出潜力性状好的“优等生”,再经相较传统育种少得多的若干轮测试,最终选育出新品种。
这个“基因眼镜”就是分子检测。育种,其实就是将作物优秀的基因组合到一起的过程。在传统模式下,育种大多靠“拆盲盒”,需要通过观察性状的田间表现,不断地筛选、组合,周期漫长,且充满偶然性。但通过分子检测等新技术,育种创新变成了一种相对可控、可预期的过程。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具备工厂化、集成化智能育种能力的平台,杨凌技术中心的高通量检测平台不仅分子检测能力高、检测速度也快,单日检测通量就高达数十万,每年数据检测通量更是达到了数千万。借助分子标记技术,育种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从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材料中筛选出所需基因,而不再单纯依赖田间观察和验证。
除了上述技术和设施,这里的生物育种“黑科技”比比皆是:国内转育通量最大、速度最快的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平台,每年可实现4-5代的“迭代”能力,远超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其中的单倍体耦合基因编辑技术,仅用1-2代便可完成目标品种的性状改良;国内最大的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年产百万株单倍体苗和数十万双单倍体,可以批量化创制优良种质,加速育种流程。
融合:从实验室到田间
一粒良种的诞生,需要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支撑。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房玉林感受颇深。目前,依托杨凌中心这一平台,该校与先正达集团中国正在打造混合式、协同性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体系。他将这一探索总结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合作为牵引,以人才培养为抓手。
将已经审定的成熟品种放入先正达集团中国高通量测试网络体系中,进一步评价它的丰产性、适应性和商业化开发价值;共同研发成熟性状的导入和应用,合作孵化新品种;进行种质资源的联合测配,筛选优良的组合……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育种“高速公路”正一步步打通,更多的科技成果与产业实现了有效对接。
实践表明,单打独斗不行,合作才能共赢。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这是做强种业和种企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1000多名育种科学家队伍、6个种业创新中心、66个省部级技术平台、100多家种业企业以及350个试验示范基地集聚起来,“一区六中心多基地”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创新动力,打造我国“旱区种业硅谷”的步伐日益加快。
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崖州湾科技城里,处处可见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先正达集团中国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通过揭榜挂帅启动合作课题20项,打造“企业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的研发创新闭环,构建新型企科合作模式。
“这样的模式不仅让研发覆盖面更广、效率更快,也节省了投入。”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副总裁、种子业务单元总经理应敏杰告诉记者。
振兴:向育种4.0时代进发
从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到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再到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等,近年来我国种业振兴行动蹄疾步稳。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日前表示:“2023年,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种质资源53万多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顺利完成。”
其中,具有较强育种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表现突出。以中国中化种业为例,2023年共有121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较2022年提升20%。
数量更多、性状更优的新品种选育,则为我国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种业振兴,引擎在科技。“当前,农业发达国家正迈向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育种4.0时代,但我国育种行业还普遍处在由杂交育种2.0阶段向生物育种3.0阶段的过渡期。”应敏杰介绍说,4.0时代的关键衡量指标还是精准和效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实施,当前种业发展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不过,若从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在种质资源、智能育种技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需在三个方面做好竞争力的提升工作,即种子创新能力、工程化技术的体系效率以及企业产品开发能力。
据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战略与政府事务总监张晓强介绍,下一步,先正达集团中国将围绕研、育、繁、推等重点环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布局。以优质品种产出为核心,以科研为驱动力,打造五大核心研发平台,加速种业科研能力建设、平台打造和成果转化效率,助力中国种业向育种4.0时代进发。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