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红和黑,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也或许是舆论场上的“红与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不再闭塞,海量信息能够更加快速传向四面八方,却也给了许多不良信息“钻空子”进入公众视野的机会,“低级红”“高级黑”也混杂其中。
所谓“低级红”,就是把党的信念和政治主张简单化、庸俗化;而“高级黑”,在语言上可能更讲究技巧,更华丽幽默,甚至有时披着学术的外衣,伪装性更强。二者在现实中常常“同流合污”,在“高级”和“红”的外衣遮掩下,有意无意传递出“黑”和“低级”的负面观点,对舆论导向和公共价值观的伤害不容低估。
纵观近年来的网络报道,不乏诸多“低级红”“高级黑”案例。
比如“苏州马拉松递国旗事件”“反日情绪高涨时砸车事件”,以“爱国”为口号行“乱扣帽子”“损害他人利益”之实;比如某地在疫情“封控”群众“买菜难”问题突出情况下,在党员干部间开展“晒晒我家蔬菜包”活动;比如《三代烟草人的传承与守望》,想讲述一家三代薪火相传投身烟草工作,被网友质疑垄断性国企“近亲繁殖”、勾结腐败;比如推送“新婚之夜手抄党章”“央企女职工主动请缨加班致流产”,被视作违背人情常理;比如用“扶贫干部因洗澡在4分钟内没接巡视组电话受警告处分”“教师在教师节当天自费聚餐被处分”宣传纪律严明,被指政策制度缺乏人性等等。
这些案例,有道德绑架式的混淆视听,有偏离实际的盲目宣传,有过度渲染的自我感动,有小丑作秀的啼笑皆非,有存公灭私的不合情理,显露出“低级红”“高级黑”的多种“面孔”。
“低级红”“高级黑”的社会怪象,带着浓浓的反讽意味,潜藏着从“红”转“黑”的风险,有时还有很强的迷惑性和破坏力。“低级红”的伪装色是“红”,有意无意戴着“政治正确”“价值正确”的“红”帽子,让人们不易辨别对反人性、反常理、反道德的事件,并对其畏惧难言,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被炒作利用、渲染夸大,导致“高级黑”效果。
深挖“低级红”“高级黑”的硬伤来源,是思想意识和专业能力欠缺。思想意识的“跑偏”,在于脱离群众路线,没有坚持实事求是。一些党员干部和媒体存在为了宣传而宣传的错误思想,站在主观立场,片面追求“政治正确”的表象,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没有深入一线调查,甚至违背科学逻辑,进而走向“作秀”“假大空”“形式主义”的歧途。
还有一些宣传“过度追求极致完美”,用远超工作实际的“顶格”思维去宣传工作成效。比如某地“执法人员菜摊前拉线”被批“用绣花功夫搞形式主义”,“28天连续加班不换衣服不洗头默然姐姐”引发热议等等,以“追求极致的典型”求政绩、求表扬的意图十分明显。事实上,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达到典型带动、凝心聚力的效果,还因偏离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宗旨而引发质疑。
有时评人认为,防止“低级红”“高级黑”,重在专业和逻辑。一些行业系统内存在“傻白甜式通讯员”“朋友圈化生存的领导”“耍宝式新媒体编辑”,他们有的缺乏新闻专业知识,有的过度追求宣传效果,有的缺乏网络政治思维,有的不熟悉传播规律,有的缺乏把关意识,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给宣传工作“埋雷”。
如果说“低级红”是“猪队友”,搞出了“高级自黑”的翻车效果,那么来自外部的刻意的“高级黑”就是党和人民的“高阶敌人”。多年来,西方国家在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未停止,在复杂的网络世界,难免存在居心不良、服务西方的机构恶意操控舆论,他们或直接或利用政治意识不坚定、辨别能力不强的人发布各类政治谣言,抹黑党和政府,激化社会矛盾,抬高西方文明价值,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传统文化,而这些言论需要高度警惕。
在当下的数字信息时代,随着世界大国博弈角逐日趋激烈,互联网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纠正“低级红”“高级黑”,更应区分“伪忠诚”和普通群众的无心之举。传播主流价值不需要“注水”,坚守为民初心,坚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讲故事,才能防范“低级红”走向“高级黑”,而面对“双面人”和敌对者的“高级黑”,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坚决抵制并清除,避免落入舆论陷阱。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