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参加了某县工贸行业交叉执法检查。市级专家在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重大事故隐患,但该县应急管理局的监管执法人员却一直没能查出这些重大事故隐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条是,越到基层,隐患判断越依赖于监管执法人员对法规、标准的把握。一名监管执法人员提出,积尘严重该怎么判断?是不是防爆设备又该怎么判断?这些都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需要长期积累才能熟悉掌握、运用;在没有专业检测设备的情况下,有的隐患单凭肉眼无法判断,甚至起争议。
查险除患“吃不准”的现象并非个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可能让一些重大事故隐患从眼皮子底下“溜走”。根据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增加了不少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据了解,各地共出台37项有关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重点检查事项,比专项行动前增加68.2%。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生产工艺、设备、经验、环境等不同,造成有的监管执法人员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犹豫不决。
对此,有监管执法人员建议,在执法检查中依靠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可以让他们跟着专家边执法、边学习、边积累,不断地提高精准执法水平。例如,检查粉尘涉爆时,带上强光手电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但专家提示,强光手电也应采用粉尘防爆型。
由此,笔者想到,监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就像解数学题,标准答案已经给出,如何求解就需自己钻研,要采取多种方式“求证”该隐患是否属于重大事故隐患。同时,各地还应采用实质性判断标准,而非形式标准。各部门要用心收集监管执法人员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当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应出尽出,确保精准执法取得实效,彻底铲除重大事故隐患。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