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城乡交汇处再造农业新路径——青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观察
秋日的中国,沃野鎏金,稻菽飘香。从一望无垠的龙江大地,到金柚飘香的云岭南国,再到鱼虾满仓的东部海港,到处涌动着喜迎丰收的热潮。
农业在今天,因科技的注入而与以往不同,甚至出现了具有“新质”特征的重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和培育。
那么,怎样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实现“质”的飞跃,离不开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重构式的组织模式再造,具有很强的交叉性、融合性,仅从农业内部着手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不一定限于“以农为农”的农业大市,而恰恰是要打开思路,从更广阔的大背景中去寻找答案,探索“以工为农”“以商为农”“以技为农”“以文为农”的种种路径。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东部沿海,红瓦绿树和云海相交处的山东省青岛市。
在外界看来,国际化现代都市、滨海旅游胜地、繁华工商业、高校科技圈是青岛最主要的城市标签。不过,当我们翻开青岛的“三农”账本,就会发现青岛农业农村的厚重实力。
从面积上看,青岛85%以上的地区都是农村。从人口上论,全市常住人口1030万人,其中493万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产出上讲,青岛每年肉蛋奶、水产品、果品三项均超100万吨,平度市更连续12年获“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称号。
“农业农村既是战略后院,更是高质量发展引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瑞先表示,青岛是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三农”向好向高向新不仅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闯出新路,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对“三农”定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加上工商业与大农业、大农村共生,科技优势与实践土壤并存的优势,青岛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探索的一揽子创新举措和呈现的一系列亮眼模式值得关注。
以科技之新解发展之问
农稳社稷,种子为基。
作为农业“芯片”,种业发展既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又关系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质量。青岛种业有哪些创新突破之举?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增豆控油”成为健康饮食新风尚,但国内产区长期面临大豆品种耐逆性差、单产水平低等问题。不过,在今年举办的青岛种业博览会上,多个“青岛造”大豆优良品种集中亮相,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自主研发的大豆品种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兼具抗(耐)病害的特性,在不同地块、不同年份均有高产典型。”青岛清原种子科学公司育种总监苏昌潮表示,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对生物技术性状及商业化育种的研发力度,特别是“KSE(基因敲高)”等专利技术的实现,在基因编辑育种领域实现重大国际突破。
“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改善作物农艺性状,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促进粮食稳产增产。”袁瑞先表示,青岛种企不仅突破了国外种源核心技术封锁,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反超,为国内生物育种开辟了新模式和新路径。
如果说高精尖的育种技术是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那么新技术、新品种的转化落地就是从“1到100”的生产力全面升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使更多“实验室”里的样品成为农田里的产品、餐桌上的食品。
每年8月,是平度市田庄镇廉家村最热闹的时节。廉家村万亩良种繁育田里,一株株花生茎秆挺拔,数百个花生品种标注清晰、分列展示,等待全国各地种植大户的挑选。
“从引进的品种中不断筛选淘汰,选育出更优质的花生品种。”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兰大彭向记者表示,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各类生产主体及时掌握花生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基本实现种植大户看苗选种、管理部门以苗推种、种业企业看苗销种。
花生田建成了“种子超市”,种植户也吃上了“自助餐”。随着作物品种持续更新换代,廉家村目前发展特色花生8万多亩,拥有花生新品种40多个。每年有4万吨花生种子从这里销往全国,占据全国花生种子的半壁江山。
如果把关注的目光延展开来,就会发现种业只是青岛农业抢占新赛道的缩影。更多细分领域正在聚焦“创新”文章,让新技术新理念与传统产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走进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公司展厅,记者被长短不齐、粗细不一的砧木样本吸引。别小瞧这些形态各异的“树根”,里面藏着瓜甜果香的“科技密码”。
水果好吃树难栽。以苹果为例,比“栽树”更难的是“育根”,也就是培育地下砧木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栽培的苹果品种都是由进口砧木嫁接地上接穗而成,这成为制约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用嫁接技术解决瓜果原苗根部抗病性弱问题,关键在于匹配合适的砧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处长王乃栋介绍,将“外国根”替换为“中国根”,不仅更适宜国内的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也大大加强了对砧木产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站在整个育种产业的高度,就会进一步认识到砧木育种的独特创新价值。砧木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育苗思路,将瓜类育种产业链细分为砧木和接穗两部分,根部和苗秧分别专注于不同的性能,以各类细分标准对瓜类育种再次组合重构。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黄海之滨到更广袤的土地,青岛砧木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正如今日之青岛农业,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层出不穷,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以模式之新固创新之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说到底要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效能的提升,其路径不仅包含尖端科技的研发转化,也囊括各类生产要素、技术模式的优化集成。
站在平度市蓼兰镇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种植基地,目之所及尽是翠绿,一排排整齐的玉米正伸展着枝叶、奋力向上生长。为进一步推动粮食单产和品质双提升,青岛市扎实推进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筑牢全市粮食安全根基。
根是苗的嘴,水是肥的腿,水肥向来是搞好种植的关键。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松坚介绍,通过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创新集成,将节水灌溉、施肥施药、添加微生物菌、数字监测等功能有效集成,玉米较普通大田增产20%以上,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技术集成之外,高产田增粮的另一个密码是高端、智慧农业机械的适地性推广。
在青岛西寨农机合作社的库房里,大中小型农机琳琅满目,“海陆空”多用途品类齐全。“以前的老款收割机一天割麦子二三十亩地,现在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效率提高5至6倍。”合作社负责人侯松山介绍。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的背后,青岛农机装备制造渐露峥嵘。就在不久前,胶州市青岛璐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在土耳其签下2000万元的订单,马铃薯作业机械生产企业洪珠农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累计销售到中亚五国的农业机械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青岛农机装备正走出国门,在海外大展身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青岛市积极引导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各领域先进生产要素向“三农”聚集,释放出巨大的带动效应。
在平度市七河生物菌棒智慧化生产基地,AI运输机器人平稳叉起巨型菌包,丝滑倒车、遥控开门、精准落架……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的赛博朋克式场景发生在菌菇培育基地。
“通过数字智能温湿控制系统、太阳能发电和空气能热源等技术,精准控制车间运行指标,菌种的培养基成品率接近100%。”公司总经理王振东介绍,数字设施、智能科技的应用,将农业生产过程变成了精准可控的工业化流水线,科技感十足的菌菇车间生产效率不仅提升了3倍,还产出更美味、更适应消费需求的农产品。
如果说从工业到农业是技术的有效集成,那么从农业反向输出工业,则凸显出三产融合发展的新特点:工农边界不断模糊,新颖赛道竞相开辟。
24小时循环通风饲料塔、自主研发专利甲壳素配方、水检机器人……走进即墨区金口镇田瑞集团,仿佛置身于蛋鸡的“海洋”。眼前这个6列12层的智能化笼养设备养了15万只蛋鸡,一排排鸡蛋通过自动化设备有序传送,从这里销往全国。
“这是我们研发的第6代笼养设备,15万只鸡只需1人管理,目前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田瑞集团董事长曲田桂介绍,定制化技术让蛋鸡住上了空调间、吃上了健康食,土地利用效率提高3倍,每平方米年产蛋量超过1吨。
位于即墨区段泊岚镇的王牌宠物集团生产车间内,一批批宠物零食正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加工。“从农户手中采购高品质农产品,将其转化为优质宠物粮。”王牌宠物集团董事长周前表示,青岛农产品资源丰富,公司每年在本地采购肉蛋奶鱼超过600吨,持续完善“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从“就农论农”到“农工交融”,伴随着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的流动,新业态正不断提升青岛农业产业链价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如果把目光投向辽阔的深海,青岛在生产模式的创新拓展更令人惊喜。
水天一色、碧波万顷,巨轮“国信一号”正在远海遨游。这个又大又酷的家伙,是青岛国信集团投产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内部配有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可以想象一下,36个标准游泳池那么大的移动海洋牧场,舱内装满了大黄鱼,是怎样壮观的情景。
“通过海水泵24小时抽取船外新鲜海水加到养殖舱中,实现旧水外排。”养殖技术工程师孙琳琳介绍,工船在远海航行,跟着大黄鱼生长适合的水温走,使其一直处于最佳生长期,养殖周期从一年多缩短到半年。
“‘国信一号’打破了传统近海养殖的时间、空间、环境等要素限制,对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带动渔业产业升级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绍波说。
以机制之新结惠农之果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某些生产环节上会出现“机器代替人”的现象,但“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也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
所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建立与之相匹配、又与国情农情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关系,推动小农户与新质生产力有效衔接,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户。
以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分散的小农户生产效率低,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侯松山表示,如今合作社成了“田保姆”,帮农户解决了“不愿干、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问题,形成农民、合作社与农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每亩作业费节约80多元,投入成本降低了5%,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加起来每亩可增收300多元,省工省力还多赚钱。”田庄镇矫戈庄村村民矫立东感慨地说。
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帮农户解决了困难,也给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舞台。“想把地种好,就要用好品种和新技术。”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正杰表示,托管服务不仅有效降低投入成本,也推动农业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流程长、环节多,同样适宜强化“链”接小农户。以七河生物为例,别看其订单大多是出口欧美日韩,菌菇商业版图里仍离不开小农户。
“公司把菌棒平价出售给农户,农户培育出菇后可选择公司回购或自主销售。”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副巡视员杨峰表示,公司与农户各司其职,共享产业收益。
同样将新技术惠及小农户的还有金妈妈种业。当自主砧木育种突破国外技术限制,瓜农们便告别了“天价砧木”时代。“我们的西瓜砧木种子比进口种子便宜近70%。”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玉忠表示,公司为小农户定制了不同功能需求的砧木,农户选定后可以快速规模化推广,该模式平均助农增产20%以上。
从企业示范引领到合作社托管转型,再到对小农户的“链”接带动……各类模式的优化创新,不断增强着青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是把更多农业生产主体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袁瑞先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营造与之契合的发展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课题,更是改革课题。
以青岛实践写新质篇章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青岛这样的大都市而言,乡村振兴的破题路径同样需要因时因地因势去选择,相对于一般性农区大有不同。
着眼于激活农业农村资源,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锚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坚持“三三六三”工作思路,在多项领域破题着墨:
——建成绿色增粮先行区。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10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打造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五良”融合的绿色增粮场景,牢牢端稳了“青岛饭碗”。
——聚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流连于崂山流清湾西麦窑村,深蓝的海、湛蓝的天与远处翠绿的山峦交相辉映,交织成一幅绝美画卷。青岛坚持以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全市形成“6+10+32”的省、市、区市级示范片区梯次建设、分类推进、整体提升的良好格局,农业农村迸发澎湃振兴动能。
——打造青岛农业“智慧大脑”。当来自乡野的数据通过数字终端整合于“青农云脑”大数据平台时,“数字赋能乡村”便有了具象化的意义。作为全国首个集农业农村数据、乡村振兴数据和重大动物疫情调度数据于一体的平台,“青农云脑”建成数字农经、智慧畜牧、质量安全等15个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通了农业全产业链流程。
——创新金融支农模式。为支持种企做优做强,青岛在全国首创种业股权投资资金“种子金”;为改变生鲜牛乳价格连续15个月低迷、奶农亏本经营现状,青岛农业农村局创新推动生鲜牛乳目标价格保险……
当我们梳理青岛农业农村工作,就会发现全市“三农”发展早已由“点状突破”进阶为“全面提升”,农业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各类农业新业态有样板、有经验。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袁瑞先表示,只有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推动青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如今的青岛农业农村,到处都是崭新活跃的创造,形成了富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新质生产力“青岛样板”,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正在汇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盛况值得期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江娜 郝凌峰 王小川 宋昱璇)
(责任编辑:李冬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