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光是想到要去看演唱会,日子就过得很有盼头。”这是社交网站上的高赞留言,也是年轻人之于演唱会的真实心理。
周末一早,小李(化名)匆匆收拾好行囊,直奔机场。他的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一场演唱会。和小李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利用周末或小长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演唱会之旅”。他们,白天,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全新的旅行体验;夜晚,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享受难得的狂欢时光。对他们而言,奔赴一座城,不仅仅是为了见到心仪的明星,更是为了追寻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实际上,演出市场的火爆和跨城观演的大趋势,其背后折射出的驱动力正是“体验经济”。
记者发现,大多数年轻人热衷于观看演唱会的原因是,线下演唱会成了他们可以最大程度释放情绪的地方。演唱会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为情绪买单”成为当代青年消费的主流趋势。
“以前都是在耳机里听《她来听我的演唱会》,现在张学友来到我们的城市,我可以直接到现场去听他的演唱会,这种沉浸式观演的感觉真的太不一样了。”小张作为演唱会的忠实爱好者,她珍惜每一次可以在现场与歌手互动的机会,不管坐在离舞台多远的距离,只要在同一个场馆内共唱一首歌,这种心理上的连接就已足够让她满足。
演唱会为观众搭建了一个人与人近距离交流的空间,演唱曲目则承载了歌迷们的记忆与情怀。歌迷小邓(化名)认为,演唱会中最催泪、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就是大合唱。“很多老歌背后的意义早就超过了一首歌本身,它会让你想起很多回忆,想起当初听这首歌时的自己。”
看演唱会还是一种“悦己”行为,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看演唱会时将镜头对准自己,记录当下或热泪盈眶或无比幸福的时刻。从“听偶像唱”到“唱给偶像听”的转变其实也是自我表达与寻求共鸣的体现。
记者感受到,演唱会上的“仪式感”,也成为“情绪消费”的重要一环。很多歌迷们在观演当天会精致打扮、“盛装”赴约。发型、妆容、穿搭、应援,从多个角度享受演唱会,已经成了年轻人新的“仪式感”。
“演唱会周边五公里,卖手环、扇子、发箍这种常见周边类型的摊子比比皆是。那些扇子、丝带大同小异,根本挑不过来。”入场前,歌迷们往往会被琳琅满目的周边吸引住。而在进入演唱会后,歌迷小黄(化名)坦言:“无论是精心打扮的装束、现场挥舞的应援棒还是灯光打造的星海,都是一份让自己更有参与感的仪式。”
除了演唱会本身,能否抓住观众游客的情绪需求,提供有温度的优质文旅服务是关键。现场安全、免费接驳、停车、安保、住宿、物价、交通管控等各环节,都是一场对城市服务的考验。还有,点亮城市地标、送上地方特产伴手礼、出版歌迷特刊……这些具象化的“宠粉”点滴,也将观众游客的情绪价值拉满。
如今,情绪消费、体验经济已然成为演唱会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观众们对于演唱会的期待不仅局限于视听享受,更渴望获得更深层的情感联结,即能够带来丰富的情绪价值。如何满足这种情感需求,带来更极致的情绪体验,是演出行业发展的新突破点。
(责任编辑:刘朋)
编辑推荐文商旅融合唤醒消费乡村游越游越诗意在日用家常中彰显文化推动数字文化产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