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废油“地沟油”提炼为飞机燃料;炼钢产生的尾气可以变成高营养的饲料蛋白;农业废弃物秸秆能做成一次性吸管……记者从8月28日开幕的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上获悉,生物制造作为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正在食品、医药、材料、化工及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加快渗透。
业内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约1万亿元。记者注意到,多方正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锻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华恒生物公司里,一瓶纯白色粉末引起了记者们围观。华恒生物研究院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中心研发课题组负责人刘勇军介绍,这是经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的L-丙氨酸,企业实际生产中,将玉米淀粉等原料放在发酵罐里搅拌,让微生物边“吃”边生长,从而代谢合成出氨基酸产品。至于如何产出特定品类产品,则需要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等技术来实现。
“传统的化学生产方式成本高,且对环境不友好。经微生物厌氧发酵生产,过程中无二氧化碳排放,同时比化学工艺降低制造成本达50%以上。”刘勇军说,目前公司生产的生物基产品,广泛应用在新材料、动物营养、日化护理等领域,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当下生物制造发展的生动写照。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上发布的《2024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观察》指出,生物制造是将生物体的功能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物质转化和加工。作为一种新型制造范式,生物制造不仅为解决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人类健康、材料创新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机遇。
来自赛迪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先进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约1万亿元,随着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的加速普及应用,传统行业能够低成本优化或重塑生产过程,新型材料、产品持续涌现,生物制造产业规模有望迎来跨越式增长。
“生物制造规模持续扩大,将有力带动装备、检测、生物环保等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形成若干新兴增长点,进一步构筑形成生物制造产业体系。”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食品与生物制造产业研究室副主任王旭对记者表示。
这背后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4%,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还很大,在研发投入、中高端产品生产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力。
瞄准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不少地方也纷纷制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例如,《合肥市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提出,力争到2026年,建设3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专业产业园区,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常州提出,到2027年,将常州打造为长三角一流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全市合成生物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
围绕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多地也在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展开布局。其中,广东省获批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合肥将在长丰县等地规划建设不小于2000亩的研发中试集中片区和生产制造基地;北京、深圳、常州、无锡等地均设立了生物制造相关专项基金,并且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专家表示,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生物制造有望加快在细分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在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上表示,要从“赋能基础研究”和“赋能生物工程”两个层面“做好当下”。建立健全从基础研发、成果转化到应用落地的支持体系,做好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管理,加强科学监管,为生物制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