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有26年历史的重庆文化地标精典书店,以“一元钱”的象征性价格进行了转让。在实体书店普遍不景气的当下,接力要如何进行?《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书店从业者,他们正在努力做一些尝试和创新。
走过26年历史、被视为重庆文化地标的精典书店,于近日完成了交接——精典书店创始人杨一以“一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书店转让给新山书屋创始人李晖。
在实体书店普遍不景气的当下,杨一坦言,尽管全力以赴,但精典书店的发展始终面临挑战。面对年龄增大、与年轻读者的代沟等问题,他选择退休。
“开书店不是个好买卖,但这世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买卖。”杨一说,纸质书籍或许会消亡,实体书店或许会成为稀缺品,但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应停止,一座城市的书香不应消散。
从卖书转向销售一种生活方式
杨一在交接仪式上说:“这场交接本质是传承,让‘精典’彻底成为重庆的城市文化品牌,传承书香,传承城市文脉。”
精典书店的“接棒人”、同样也是重庆实体书店领军人物的李晖说:“我作为第二棒,任务也很明确,就是要让精典书店自我造血,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客流量减少、运营成本上升、客单价和购买率同步下降等,是当前各大实体书店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逐渐向数字化、碎片化转变。
在李晖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且网上买书更优惠的今天,读者为什么还要走进书店?
“强化书店的社交功能,从卖书转向销售一种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让他们把逛书店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许是突破口。”李晖说,“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吸引更多年轻人,解决客流问题。我们的所有努力其实都围绕着一件事:联结书和人。” 他认为,书店所具有的“文化分享公共空间”属性越来越明显了,实体书店不仅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气质,也塑造着城市的人文风格,书店因此成为充满故事的地方,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天然具有了与人亲近的基因。
找好定位,让读者记住
立秋后的山城继续高温烘烤模式,位于重庆九龙坡黄桷坪人防工程内的军哥书屋,却凉风习习。这里俨然是一座藏书阁,收集了近2万本关于重庆的历史文化书籍,人们可以择一隅而坐,点一杯盖碗茶,寻一本感兴趣的书,坐在斑驳的旧板凳上阅读,或看看老物件,与书店主人苟军闲话巴渝掌故。
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如今,军哥书屋已成为当地社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于书店的发展方向,苟军有着清晰的认识。书签、明信片、帆布包、冰箱贴、印章……军哥书屋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苟军坦言,这是为了让书店活得更滋润,“光靠卖书是赚不了钱的,书店80%的收益是来自卖文创产品和茶饮。”
在重庆小而美的时光里书店,书籍不过百余种,但丰富的具有重庆标识度的小面、酸辣粉、沱茶等文创产品,却让许多读者记住了这家特别的书店。
“时光里就是一家立体的重庆主题书店,这里不光有专属于重庆记忆的书,还有吃的、闻的、听的,读者进入书店可以‘立体阅读’重庆这座城市。”重庆时光里书店主理人李柯成说,“书店+地域文化”,或许也是实体书店可以尝试的路径之一。
实体书店如何迈进“3.0时代”
把空间美学与书店结合,在选品上尽量避开与电商竞争,这是苟军的经营之道。在他看来,坚持文化底蕴的同时,依托自身文旅特色,把一个本该快速购书的过程,变成一种“慢消费”的模式,让饮品销售、承办小型沙龙活动、文创产品销售等各类收入集合起来,才能共同支撑书店的稳定运转。
“如果要给现在的实体书店找一个发展主题词,我认为是‘创新’。”常年关注实体书店行业发展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说,中国实体书店在经历了只卖书的“1.0时代”,融入咖啡、文创、文化沙龙等不同业态的“2.0时代”之后,正在迈进探索“书店+”更多可能性、重新定位自身价值的“3.0时代”。
“实体书店可以挖掘IP价值,探索与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合作,开发周边产品或举办特色展览。”李晖说,如今,品牌的跨界营销总会带给消费者惊喜,有创意的玩法时常“破圈”,既传播了品牌IP,也与读者产生了精神共鸣。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建议,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实体书店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文件,为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指导;实施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减轻实体书店的税务负担;支持实体书店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如开设校园书店、发展复合型业态等,引导实体书店与数字阅读平台等进行融合。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