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林一号”卫星俯瞰东北,青山翠谷,林海茫茫,犹如一片绿色海洋。
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国有重点林区曾为新中国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几十年的高强度采伐一度让这里的森林“喘不动气”。
从2014年4月1日开始,我国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陆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绵延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和明珠般的长白山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筑起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不断的探索和转型中,曾经“一木独大”的东北林区没有因停伐而沉寂,而是端起生态饭碗,做起生态文章,依托生态振兴实现绿色转型。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
位于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段的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一场暑期研学游刚刚结束,来自南方的小学生们既享受了清凉旅游,又学到了很多自然知识。去年年初,这里刚刚入选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以其独特的火山遗迹资源、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享誉国内外。
“这是红松树,这是白桦树。”走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吉顺介绍,他的长辈原来是这里的伐木工。“林业家庭”的角色之变见证着这里的巨变。
扩绿、兴绿、护绿,放下油锯的林业人有了新的“绿色奔头”。每逢春季,吉林各地迅速掀起植树造林热潮,增添片片新绿。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吉林省森林覆盖率45.4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7.06%,湿地保护率45.22%,全省生态环境稳步提升。2023年吉林省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59.8亿元。
森林休养生息,森林里的人也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那里工作过30年的“林二代”耿洪广回忆着过去的生活——那时冬天是林木采伐的黄金季节,因为河流上冻,运输车才能进入林区。耿洪广趁这几个月赚取收入,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回到家时浸湿又冻住的大棉裤能立在地上”。一味地采伐让森林也变得稀疏。
停伐之后,他转型为森林管护员,冬天进行综合抚育,夏天补植补造,每天巡护森林,防止乱砍滥伐和监测森林病虫害。如今,耿洪广负责看护400多公顷的林子,领取计时工资,年收入达7万多元,还有五险二金,比过去的收入更多。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像耿洪广这样转变为“看树人”的有20多万名,这片曾产出2亿多立方米木材的森林迎来新生。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平方公里、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8.37万平方公里、10.33亿立方米、78.39%,相当于70年里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
从“老林场”到“新网红”
“‘蛟’个朋友,‘河’我一起清爽一‘夏’”。在吉林,蛟河森林游成为新晋的“网红旅游线路”。“我觉得这里就像东北的阿勒泰,有山有水有树林,特别能治愈人心。”来自广东的游客曹影带着家人正在这里愉快地度假。
近年来,蛟河市林业局以拉法山、红叶谷为主体,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森林旅游项目,“梦幻森林”主题夜游、“日出云海、日暮霞光”景观、红色教育基地“拉新战斗展馆”等特色旅游项目满足了年轻游客打卡、体验需求。在2024年端午假期期间,蛟河市共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6.2%和49%。
很多过去走单一消耗资源的“老林场”开辟出新的道路,研学、康养、戏雪……近年来,吉林省凭借林区资源先后举办了“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清凉之下’帐篷节”“金秋红叶节”“冰雪健康跑”等系列活动,涌现出了白河林业局大戏台河、露水河林业局狩猎场、老白山原始生态风景区等一批生态旅游“新网红”。
不仅如此,依托绿水青山,林下经济的生态产业也遍地开花。仲夏时节,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八家子镇,道路两旁矗立的“桑黄小镇”展示牌格外醒目。一栋栋桑黄大棚里,整齐摆放的深棕色菌段上,长着形似人耳的金黄色桑黄。停伐后,八家子林业局瞄准“桑”机,形成了选育、栽培、加工和销售的桑黄产业全链条,目前桑黄产业规模达2000余亩,栽培大棚2000余栋,种植桑黄600余万段。
纵观吉林省东中西部,依托自然禀赋差异,林特产业各具特色,有力激活了绿色优势。2023年,吉林省利用林地发展林特产业规模达1725万亩,生产经济林产品58万吨。
在黑龙江国有重点林区,借助丰富的森林资源,蓝莓酒、桦树汁等一系列林产品走入市场。“第一次喝用蓝莓酿的酒,味道香醇。”来自福建的游客在大兴安岭集团阿木尔林业局北极岛景区品尝当地酿造的蓝莓酒后赞不绝口。该林业局产业发展科科长穆臣伟说:“我们成立了集采摘、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北极冰蓝莓酒庄,去年完成销售收入约400万元。”
走进伊春桦肽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车间,桦树汁发酵的香气扑鼻而来。“桦树汁是从白桦树中提取出来的无色或微带淡黄色的透明液体,现在是生产旺季,正在进行桦树汁饮品灌装。”公司总经理胡子涵说,公司已研发出桦树汁饮料、面膜等一系列产品,去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
从伐木重镇到“生态模范”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虎啸山林、豹跃青山”的情景正在重现,生态系统得以整体保护和修复。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在6月正式揭牌。当地以长白山为龙头,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这些标志性成就的基础上,东北地区正加速将资源优势转化,让“美丽颜值”产出“黄金价值”。停伐后的东北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从伐木重镇到“生态模范”的转变,绿色日益浓重,正在东北大地上铺展蔓延。如今,东北又用新技术、新思路起笔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半篇文章”。
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的林长制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护林员的巡林情况,据了解,这套智慧管理平台运用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
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既能随时查看森林资源的分布,还能实时掌握各个责任区的工作进展和护林员巡护轨迹,做到实时监管、在线调度,实现对全县13.38万公顷林地的智能化管理。林长制在创新技术的加持下发挥出更强大的管理效能。
丰富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吉林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46个,总面积达137.41万公顷,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撑起一把把绿色“保护伞”。
在内蒙古,新的绿色转型做法正在逐步落地生根。当地聚焦林下经济,改进培育技术,推广良种良艺良法,加快推进各种林下作物基地建设,打造坚果浆果、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等高端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在碳汇产业上,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碳汇交易平台建设,力争在天然次生林碳汇方法学上实现突破,努力把“碳库”打造成“金库”。
东北的十年停伐,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优良环境与百姓福祉的双赢之路。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双赢之路将更加明确。生态保护将继续深化,绿色经济将不断壮大,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成为典范。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