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行业‘内卷’,万华绝不‘躺平’!”“国企改革为了什么?就是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我们从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深度融合中尝到了甜头。”作为全球化工行业巨头、国企改革典范、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深度融合践行者,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金句”频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自己对业务发展、公司治理、产业前景的深刻思考。
廖增太表示,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将重点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电池材料业务,突破成长天花板,从行业“内卷”中突围;公司将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充分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促进AI与化工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本报记者 任明杰 张鹏飞 李嫒嫒
持续创新
打开成长天花板
中国证券报: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石化行业效益下滑,面对如此“内卷”的市场环境,万华化学如何突围?
廖增太:2021年是全球化工行业30年来盈利最好的一年。兜里有钱后,大家争先恐后扩产能,然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内卷”倒逼企业练好内功,提升竞争力,否则会被淘汰。
面对“内卷”,万华绝不“躺平”。2024年,公司以“数智化年”为管理主题,生产方式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持续的业务变革和数智化建设,利用数据和AI赋能业务,进一步提升内部运营和外部协同效率,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券报:电池材料业务被公司定义为“第二增长曲线”,为什么把这个业务板块作为培育重点?
廖增太:我们从聚氨酯到石化产业链,再到精细化学品,沿着产业链思维一步一步走过来,最近三年明显感受到了成长的天花板。于是,我们思考接下来应该如何发展?哪个产业可作为第二赛道?再造一个万华该靠什么?最后,我们选择电池材料业务进行重点培育。这个赛道天花板非常高,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证券报:业务培育的重点是电池材料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重点是什么?
廖增太:万华一直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在创新理念上,我们宽容失败,重奖成功。员工敢于创新,敢于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探索。同时,我们和很多高校联合开展创新,不“闭门造车”。
在创新激励机制上,我们规定如果一个新产品开发成功,盈利之日起连续5年按照净利润的15%提成给研发人员;如果一年内为公司节省1000万元成本,或者增加1000万元利润,公司会给20%-30%的提成。这些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五次改革
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
中国证券报:作为国企改革典范,万华化学1998年以来已历经五次改革。历次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廖增太:历次改革都是为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治理体系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利润的分配。经过五次改革,员工在股权构架中占了一席之地,员工利益和企业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二是管理层的授权。烟台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万华的发展,对万华管理层的授权科学合理。总体而言,我们的董事会健全,管理层授权合理,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建设做得很好。
中国证券报: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廖增太:国企改革的本质是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比如,我们2016年底启动第五次改革,重点是改革管理层级,管理层级从4-6个变成2-4个,部门减少了三分之二。
改革是为了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些问题。通过改革,我们的机关人员只占到全体员工的6%,很多国外同行都做不到。同时,我们改革了流程制度。目前,万华90%的流程1-3个环节一天就结束了,非常高效。
中国证券报:万华化学的决策遵循三个规律:人性规律,市场规律,科学规律。这里的“人性规律”该如何理解?
廖增太:“人性规律”就是激发人性光辉的一面,通过风清气正的文化激发员工人性光辉的一面。同时,用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并完善激励机制。万华的使命是“化学,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愿景是“创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自豪的国际一流公司”。
AI赋能
打造化工行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证券报:作为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将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这一点在万华化学有何体现?
廖增太:这两年有两个人工智能赋能的经典案例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一是化学反应方案的筛选。我们有几十种物料,做正交实验大概有一两千种方案,时间漫长。有了人工智能,通过不断训练、不断迭代,最后输出几个可行方案,效果很好,大幅缩短了实验时间。二是催化实验。因为可能性非常多,依靠人工开展相关工作时间漫长。目前,中国的催化剂水平相比国外差距很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加快追赶速度。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14000多种方案中筛选出156种,再通过迭代优化筛选出4种方案,将其推荐的分子合成进行实验,效果非常好。
中国证券报:人工智能与化工行业深度融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廖增太:人工智能涉及人才、算法、算力、数据等要素。目前,我们各类基础数据不足、专业文献及实验过程数据量庞大、数据收集整理和标注工作量巨大,行业数据标准缺乏,同时涉及商业机密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难以形成行业通用数据集。
今年两会期间,我建议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高校、化工行业协会、数据标准组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化工行业数据标准,组织收集化工行业通用基础数据,并进行专业数据标注,形成国家级化工行业通用数据集,为行业基础大模型训练及智能化建设提供数据基础。
中国证券报:人工智能革命大潮涌起,如何看待其带来的影响?
廖增太:我的体会有三点:第一,人工智能会大大提高科研和管理效率;第二,未来企业的竞争,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智能利用能力的高低;第三,人工智能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产生颠覆性的技术,如果用好了,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将极大促进重点行业智能升级,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