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三部门:加快“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字号+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4-08-09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三部门:加快“双碳” 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9fA品论天涯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8日消息,为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方案》聚焦当前标准计量工作的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9fA品论天涯网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碳排放双控9fA品论天涯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系统部署、扎实推进“双碳”标准计量工作,初步形成了层次丰富、覆盖面较广的标准体系,计量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面向“双碳”目标要求,我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展仍然滞后、工作基础总体偏弱,一些急用先行的重要“双碳”标准存在空白,部分领域标准亟需修订,相关计量仪器研制水平不高,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供给不足,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印发《方案》,明确了2024和2025年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快“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强化标准计量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保障力度。9fA品论天涯网

在主要目标方面,该负责人表示,“双碳”标准计量工作是支撑碳排放双控实行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碳排放双控,2024和2025年是夯实工作基础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碳定价政策体系。9fA品论天涯网

《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推进“双碳”标准、计量工作的原则和目标。标准方面,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到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计量方面,按照统筹发展、需求牵引、创新突破的原则,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到2025年,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9fA品论天涯网

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9fA品论天涯网

上述负责人介绍,“双碳”标准、计量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密不可分,互为协同,共同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实施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方案》聚焦当前标准计量工作的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9fA品论天涯网

具体来看,在“双碳”标准方面,《方案》提出,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围绕电力等重点行业,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规范以及相关配套技术规范制修订。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加快研制“新三样”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修订升级传统工业非工业产品能效标准,加快研制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制定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回收拆解标准,开展光伏、风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9fA品论天涯网

在“双碳”计量方面,《方案》明确,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仪器的研制,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推动加强火电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等。9fA品论天涯网

为抓好贯彻落实,《方案》明确,开展先行先试。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推动碳排放“减得掉、减得下”。推动企业加强碳计量体系建设,开展碳计量审查试点。组织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经验交流。9fA品论天涯网

加大经费支持。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9fA品论天涯网

(责任编辑:王婉莹)9f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