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
为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我国教育系统实施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低碳学校建设”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将创建绿色学校升级为创建绿色低碳学校,将“双碳”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全过程。
北京市大兴区于2023年4月21日成立了碳中和学校联盟,涵盖大中小幼共29所学校,旨在为全区学生创造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养成生态环保的意识与行为,带头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通过一年来在大兴区的支教工作,笔者深刻感受到,绿色低碳学校创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塑造了新优势。对于未来学校应如何抓住契机,推动育人模式和绿色低碳学校建设全面系统变革,也有一些思考。
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纳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按照教育部《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知识观和教学观。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主渠道,全学科融入为课程体系,绿色低碳主题教育为专题学习,生态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特色,学段分层为素养进阶,“知行合一”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
第一,将绿色低碳教育纳入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有机结合,从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规则、生态关怀、生态安全5个维度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第二,学校课程从基础必修课、选修拓展课、创新提升课3个层面全面融入绿色低碳教育,构建学科内渗透、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三类特色鲜明的课程群。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
第三,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双碳”目标等国内国际重点关注议题研发专题教育内容,开设绿色低碳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使学生关注了解地球面临的环境挑战、气候危机与生态困境,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责任感。
第四,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幼儿园培养幼儿对生态环境的感知能力;小学培养学生对生态的认知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中学培养学生对生态现状的综合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培养学生对地球生态的思辨能力、决策领导力和变革能力,形成生态素养与责任担当。
第五,建立“知行合一”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学习、思考、解决身边问题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绿色达人”“生态公民”。
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世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
202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和平与人权、国际理解、合作、基本自由、全球公民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建议书》,在教育目标部分列出包括思维、技能、素养、社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12项目标,简称“12项素养”,凸显世界教育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21世纪人才培养导向的新价值取向,与我国“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同时,也为我国对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塑造21世纪高质量绿色人才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要以联合国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为坐标,将绿色低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联系起来,推动我国绿色人才培养达到世界高度和国际水准。
面对地球生态恶化、气候危机等困境,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血脉相连感和归属感”“尊重多样性”;对生活中某些奢侈浪费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性和批判性思维”“自我意识”;在启发学生解决现实生态问题过程中,不断“增强能动性和应对能力”;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培养“预见技能”“进行变革的技能”“决策技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教育,能够为培养21世纪可持续型人才做出中国贡献。
呈现节能降碳生态新样貌和浸润式绿色人才培养新范式
绿色低碳学校要求育人模式和校园建设全面转型升级。低碳校园建设不仅表现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更要包括建筑与环境节能达标、新能源转型、资源节约、低碳技术改造升级,以及体现人性化生态关怀的学校硬件与软件的全面提质升级。学校需摸清“水、电、暖、油、汽、耗材、粮食”等全部能源资源消耗现状家底,列出校园全范围碳排放清单。按照绿色低碳学校建设标准,树立节约是“第一能源”的理念,从以下3个路径开启绿色低碳学校建设。
第一,制定绿色低碳校园建设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鼓励师生形成节约意识,养成低碳行为习惯。第二,借助科技力量,进行光伏能源改造升级,用清洁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未来要继续升级改造,使部分学校不仅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能够给国家电网供电,成为碳普惠制度的受益者。第三,将学校使用清洁能源、资源节约、绿化美化的应用场景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场景,研发校本课程,开展体验式教学,把校园打造成具有景观展示、实验场所、劳动园区、示范基地等多场景学习、体验和实践功能的教育场域。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作用,发挥校园全天候、全场景的浸润式教育作用,让绿色低碳理念渗透于校园每一处细节,润泽青少年心灵成长,构建未来学校的生态新样貌和人才培养新范式。
绿色低碳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中、课堂上,还应回归自然和社会,催生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建立校内外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政府联动、校企联合、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模式,建立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学习与社会劳动实践相结合、校内学习与研学体验探究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体制,形成开放互促、共建共享的学习场域。组织开展自然教育、生态研学、生态环保科普等多样化活动,建立校内外多场域“学习—体验—实践”基地。打造“三维生态学习圈”,即绿色低碳校内教学与校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学生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绿色低碳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与校内外行为养成相结合,使学生感受生命中的多姿多彩,顺应自然的内在规律。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秀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