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毕业季与暑假效应叠加,旅游市场随之升温。以暑期游的热门城市北京为例,美团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北京市景区门票预订订单量环比增速达45.4%,订单人次环比增速达61.2%,住宿预订量环比增速达40.6%。
作为传统旅游旺季,暑期游一直受到业界关注。一方面,暑期亲子游、避暑游、毕业游、研学游等多方面需求叠加,使得暑期游市场持续升温;另一方面,暑期部分地区呈现高温天气,部分区域有防汛需要,都使得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和出行方式、游玩时间的选择上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事实上,暑期旅游消费特点与其他长假有所不同。由于学生假期较长,消费者不论是家庭亲子同行,还是同学好友结伴出游,其在时间上都相对更为充裕。这使得很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更倾向于一地多日游、深度游,更青睐沉浸式、体验式的旅游消费产品。这就需要旅游产品的提供方,包括旅游平台、旅行社等,从供给侧的角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多样化和创新化的旅游产品。
在暑期的深度游中,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正在发生“从点到线”的变化,从过去打卡一个景点,到现在规划整条旅游线路,需要相关企业在相应的细分领域内培育新的消费场景,打造新的旅游特色产品。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要思考如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有的餐饮企业就针对暑期亲子游客流的增加,推出不同类型的特色亲子套餐。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业态的旅游相关企业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供新的旅游服务,因地制宜实现旅游业态的融合创新,形成了“暑期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比如一些地方将避暑游与乡村休闲有机融合,既活跃了乡村旅游市场,也带动了农副特色产品销售。这样的产业融合模式有助于形成新的暑期主题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拓展消费者的暑期消费空间。
当然,在发掘暑期旅游消费新场景的过程中,各地也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因城施策,运用好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工具进行展示。
暑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更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和旅游企业潜能,形成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旅游产品,并形成特色鲜明、市场引领作用突出的案例,值得思考。而在暑期之后,这些新产品、新业态如何进一步发展,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施晓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