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十一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CICV 2024)开幕,会议以“迈向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应用新阶段”为主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在开幕式上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信息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取得积极发展成效。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顶层谋划和工作协同,坚持车路协同发展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
智能网联加速渗透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以发展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为方向,以建设智能汽车强国为目标。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步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
苗长兴表示:“近年来,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合力推进战略规划、行业管理等各项工作,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取得积极的发展成效。”
具体来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23年,我国乘用车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达到47.3%,2024年1-5月突破50%,部分功能接近L3级智能驾驶水平。
智能网联加速渗透,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当前,我国已建立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完整的产业体系。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设计、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技术加快突破,多款车型可实现覆盖高速道路场景的领航辅助驾驶,C-V2X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同时,示范应用稳步扩大。截至2024年5月底,全国共建成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调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2万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测单元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技术平台建设。
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迭代,已实现辅助驾驶大规模应用,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正处于测试验证转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苗长兴表示。
6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首批确定9个联合体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此前的1月份,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试点内容包括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等九个方面,促进规模化示范应用和新型商业模式探索,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目前自动驾驶有两条技术路径:“单车智能”和“车路云一体化”,两条技术路线并非独立发展,而是相互促进,只有做好“单车智能”才能更好地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单车智能”被称为“聪明的车”,而“车路云一体化”可以概括为让“聪明的车”与路、人、环境实时交互联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认为,“单车智能”是“车路云一体化”的基础,“车路云一体化”可以为车辆赋能。通过发挥“车路云一体化”具备的数据感知、复杂场景协同决策、群体智能等优势为车辆赋能,将未知场景转化为已知场景,可以降低安全风险,实现自动驾驶能力不断扩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称,“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可以兼容单车智能,克服行业基础设施瓶颈并保障行驶安全。
“从国际上看,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抢占全球竞争优势,行业和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苗长兴说。
亿欧智库预测,2030年中国车路协同市场规模有望达4960亿元,2021年-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26.64%。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苗长兴认为,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总体处于全球并跑水平,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完善、跨行业协同、生态构建、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仍然面临一定挑战。
“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顶层谋划和工作协同,坚持车路协同发展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苗长兴表示。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复杂系统架构、高性能传感器、车用芯片、中央计算平台、车控操作系统、自动驾驶通用人工智能、智能车载终端、一体化线控底盘、软件工具链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韧性和核心竞争力。
加强政策法规与标准供给。协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支持跨行业协同发展,推动制定修订交通管理、地理信息、保险等法律法规,强化标准引领,支持跨领域标准协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重点技术标准的制定。
深化推进试点示范。全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推动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高质量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以车端需求为导向建立架构相同、标准一致的城市级智能化基础设施,提高车路协同水平,加速网联技术在车端的实际应用和产品部署。
(责任编辑:殷俊红)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