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鲁畅
“XX住宿陷阱揭秘”“超实用XX旅游‘红黑榜’”“XX景点劝退”“XX避雷版攻略”……端午节假期临近,人们出游热情高涨,社交平台上各种出游“避坑指南”也持续升温。
一边是即将启程的满怀期待,一边是担心“掉坑”的忐忑心情,游客的这种矛盾心态值得关注。
所谓“避坑指南”,多是游客们的亲身经历分享,涵盖热门景区和各种小众旅游目的地,涉及到的问题包括管理不善、项目收费不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乏配套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
近年来,旅游持续升温。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在社交平台引流效果加持之下,一些小众目的地、网红景点也迎来“泼天的富贵”。但在一些地方,游客却遇到糟心事:轻则被乱收费“割韭菜”、购物吃饭不方便;重则生命健康都可能遭遇风险……
就像网络购物时许多消费者会先看“差评”,如今游客们也喜欢通过“避坑指南”做足功课,提前摘掉一些目的地“宣传画”中的“滤镜”。让自己在真正出游时,少一些“来都来了”的无奈,避免掉到“坑”里的风险。
对每一位游客来说,出行所到之处、所赏之景、所遇之人,都是一种旅游体验。不管是第一次出门寻找“诗与远方”的旅游小白,还是走过千山万水的旅行达人,优质出游体验都是最朴实的追求。
在社交媒体时代,“避坑指南”更多反映了景区的另一面,降低信息差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发布“避坑指南”的平台用户来说,一些问题或许还上升不到向管理部门投诉的程度,但也反映出当前一些景区发展水平与游客对更好旅游体验感追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端午假期和暑期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对“避坑指南”的“上榜”景区是一次考验。无论深坑浅坑,能否尽快把“坑”填上;能否防止有人挖新“坑”,可能是能否“下榜”的关键。
期待“避坑指南”的热度越来越低,上榜的景区越来越少,感觉被“坑”的游客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韩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