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扫出个博物馆
盗墓贼“发现”保护区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北墓地,2017年入围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这座面积24万平方米,从西周、东周之交延续到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地,却是盗墓贼多年疯狂盗掘后的“残留物”。
“因为被盗严重,我们2014年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陶寺北墓地考古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京燕说,保守估计有一万座墓葬的陶寺北墓地,目前共发掘了大小墓葬250余座,大中型墓葬19座,其中一半被盗,被盗时间集中在2013年左右。
半月谈记者在陶寺北墓地看到,盗墓贼探墓时用扎杆扎出的密密麻麻的洞,布满整个墓地。王京燕痛心地说,这座墓地本可为研究当时社会层级结构、婚姻状况、家族形态等提供珍贵线索,但因盗扰,一些棺椁只剩下痕迹,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历史资料都被破坏了。
陶寺北墓地专属于某座墓葬的玉石器、动物祭祀遗存在全国东周考古中是首次发现。但因墓葬被盗扰、破坏,有关墓主人的重要信息丧失殆尽,对相关丧葬制度的研究是重大损失。“一处墓地就是一部静默的区域社会史,就这样被盗墓分子毁掉了。”说到此,王京燕几欲落泪。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下文物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利益刺激下,地下文物盗掘犯罪逐渐猖獗,一批能佐证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文物被破坏或流失海外。除陶寺北墓地外,解决夏商周断代的晋侯墓地、首次在晋南发现的晚商贵族墓地的酒务头墓群等均被盗掘破坏。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始后,今年3月,山西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文物安全和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山西公安向文物犯罪“亮剑”。随后山西开展了为期3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在酒务头墓地进行盗掘的山西闻喜“盗墓黑帮”案成了山西扫黑除恶第一案。
国宝重器回家
在“守护文明,利在千秋: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宣传”展上,一套四件珍贵的一级文物镈钟,被广泛关注。而这组商代晚期的“定音器”是几经坎坷才得以与三千年后的子孙面对面对话。
这套镈钟里最小的一件,曾是专案民警在侦办闻喜“盗墓黑帮”案中收缴的一件赃物。警方和专家分析研判后认为,它应为一套文物中的一件。警方循线调查,发现其余3件早已被4次高价倒卖,最后流失到一名香港古董商人手中。专案民警反复工作,才使境外文物贩子主动交回。
“这是常态。”一位办案民警无奈地说,文物犯罪普遍存在被盗文物转运快、销赃快、出境快的现象。“一些重要文物一旦出国,几亿元都买不回来,打官司起诉也不一定能胜。”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要不惜代价将遗失的国宝重器追回来。”山西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刘新云说,山西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斗争首先明确追逃犯、追文物、追资产和深挖犯罪、铲除保护伞的“三追一挖”基本要求,在时间上一打3年,采取专案侦查、异地用警、直接调度、挂牌督办和重点推进等方式将专项打击推向纵深。
刘新云亲自担任打击闻喜“盗墓黑帮”专案组组长。截至目前,此案已抓获犯罪嫌疑人472名,追缴各类文物3038件。
“扫”出个博物馆
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共破获各类文物犯罪案件38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43人,追缴文物4666组573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数、追缴文物数均超过2013年至2017年之和,有效遏制了盗掘古墓文物犯罪势头。
在追缴回的文物中,等级文物有511件,其中33件为一级“国宝重器”文物。许多专家学者在鉴定、观看这些文物时甚至感慨流泪。部分珍贵文物承载着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基因,或将成为一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专案民警追回一盏西汉彩绘青铜雁鱼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信立祥说,这盏雁鱼灯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有艺术感,又体现了祖先的“环保”思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