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题:北京聚合法治力量多元化解群众纠纷事
新华社记者鲁畅、吴文诩
三兄妹因父母遗留房产归属问题结怨成仇,相互举报对方私搭违建,扬言不妥善解决就要闹出人命……危急时刻,民警魏涛启动“圆桌调解”,多个单位部门面对面把政策法律“掰开揉碎”,最终兄妹们各自拆违、劝退租客,持续了20多年的家庭矛盾画上句号。
将法治思维融入矛盾调解,以协同发力定分止争是多元化解群众纠纷事,解开烦心结的“金钥匙”。记者近日在北京走访发现,多家政法单位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并不断推动基层治理由共治向善治转变。
魏涛是丰台公安分局西罗园派出所花椒树社区民警兼党委副书记。他所使用的“圆桌调解”工作法由民警杨秀奇首创,至今已有24年。从最初的“1+3”(民警和社区居委会干部、矛盾方、居民代表)到“1+3+N”,更多社会主体充实到矛盾调解工作中。“在调解兄妹间纠纷中,因涉及违建问题,‘圆桌调解’将城管部门纳入,相关的政策解释更加精准高效。”魏涛说。
在北京这样一所超大型城市,不同群体诉求多样、多变,纠纷调处不仅需要情的抚慰、理的引导,更需要法的保障。
朝阳公安分局金盏派出所所辖区域是朝阳区金盏乡,日均警情数十件,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警情最为突出。去年以来,派出所与朝阳区人民法院温榆河法庭立足资源优势、辖区特点共同打造“警法携手、联动解纷”工作机制,目前升级至“2.0”版本——依托线上“云调解”,民警与法官同步在线高效解纷。
今年7月,刘某某与房东杨某某因房屋租赁发生纠纷。刘某某报案称房租合同到期,房东不退押金;房东则表示刘某某租住期间破坏了灶具和柜子。对于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掌握合同内容和房间现场真实情况是调解纠纷的基础。
启动“警法携手”机制后,民警将现场房屋损坏情况出示给法官查看,法官站在庭审角度详细听取了双方诉求,查看租赁合同,告知相关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就押金退赔问题进行释法说理。当日,房东杨某某退回金某某租房押金,双方达成谅解。
“‘警法联调’让许多派出所调处的‘老大难’问题顺利化解。”金盏派出所所长张燕生说,特别是涉及赔偿问题的矛盾纠纷警情,法官前置参与调解后,可通过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避免有的当事人签订调解书后又反悔不予赔偿。
群众的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最终化解,最终就会闹到打官司。因此,在推动诉源治理中,加强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尤为重要。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不少法官带着国徽走街串巷,到群众家里、街区工作站巡回审判和指导调解,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背包法官”。
“楼上业主一直在投诉钢琴声扰民,楼下业主坚持已经增加了隔音垫,音量也降到最低。反复做了多次调解,还是僵持不下,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不是侵权,该往哪个方向调解呢?”今年6月,东城区人民法院接到了安定门街道分司厅社区打来的求助电话。
冯晓光法官结束当日的开庭后,带着“背包法官”党员先锋队的两名成员来到了社区,送来《关于“噪音扰民”相关纠纷裁判规则与典型案例集》,结合案例提出专业解纷意见,解决了社区干部和调解员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东城法院建立“和立方”非诉解纷首都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实现了诉调对接工作站在辖区街区的全覆盖。在做好“当下调”的同时,东城法院对于解纷中发现的类型化突出问题,向主管部门及行业组织发送司法建议,以建议推动规则,规则带动治理。
据统计,在北京政法系统与各部门联动协同下,北京先后设立3个市级、24个区级、334个街乡级和5073个社区村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