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下旬,北京各区中小学陆续开展四、六、八年级的体质健康测试统测,很多家长也忙于带孩子参加校外体育训练。在此过程中,多位家长向记者反映“教练专业水准差”“训练场所随意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10月27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比如体育被纳入中考;“双减”政策的实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保证体育课时不被占用……体育培训变得十分火爆,体育培训行业得以迅猛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模预计将超1300亿元。
但揆诸现实,越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也越容易带来野蛮发展。这是因为对于新兴行业,监管往往容易滞后;而新兴行业本身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摸着石头过河”,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也需要逐步完善。另外,市场需求旺盛,让一些还待规范发展的新兴行业迅猛发展,也难免带来泥沙俱下的问题。
具体到新兴体育培训行业也是乱象丛生,比如师资队伍鱼龙混杂,比如有教练培训一周即上岗,一些教练自身都缺乏经验和系统训练,如何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还有培训机构在公园小区水泥地授课……没能接受专业指导的学生因此受伤的事件也是屡屡发生。还有教练数量少,有的体育培训机构欠缺相关资质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参加培训班的孩子不仅可能难以从中提高身体素质,反倒带来了较大的安全与健康风险。而一旦发生学生受伤事故,学生方面还会面临维权难的问题。
体育培训行业迅猛发展也是体育应试化“助推”的结果。如一些体育培训班甚至打出了“短期内保证拿到满分”的广告来迎合需求。体育培训班某种程度上就像其他“应试教育”的培训班一样,都是出于为了应付考试的目的。
校外体育训练不能“不讲武德”。体育培训行业不能“野火”和“虚火”上身,不能偏离了健康发展正轨。面对呈野蛮生长之势的体育培训行业,需要多措并举予以引导与规范。
一方面监管不能滞后,要能加强监管力度,校外体育训练在机构准入、教练资质等方面,要能加强规范管理。另一方面,重视体育教育,也要避免变成了“唯分数论”,不仅要增加体育考试成绩的权重,更要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爱上体育运动。对此,就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要祛除体育教育功利化倾向,让体育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学校、家长重视孩子身体素质,也要将功夫下在平时。还要提高体育教育的软硬件基础,比如提高对中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加强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的建设投入力度等等。
校外体育训练不能偏离“跑道”,而要回到正轨,也要回归育人初心。通过形成合方合力,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才能推动校外体育训练规范发展,更好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