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
近日,“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备受关注。在媒体的调查中,多位2024届应届毕业生称,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学生,即非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面试时有HR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选择差别对待草草结束面试。
类似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第一学历”屡次在就业市场掀起波澜并长期挥之不去,一方面在于劳动力市场已由昔日的“卖方市场”过渡至“买方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学历歧视,不少企业面对求职者自然有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另一方面,求职者在面对这种“差别待遇”时往往选择沉默。他们无法清晰得知自己被拒绝是否因为其“第一学历”不过关,同时过高的维权成本也会让他们另谋高就。
职业选择,应以双方彼此适配、双向选择为基准。所谓“第一学历”既不能代表求职者的真实业务能力,也不说明求职者的岗位适配程度。
企业可以根据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学历要求,但不能“一刀切”地将第一学历设为门槛。如此操作,不仅有可能将人才埋没其中,还涉嫌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侵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唯学历”的做法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的筛选工具,难以精准地鉴别求职者之间的素质差异,很难为公司找到最适合的人才。
“第一学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本科之前,无论是直接考取还是以“专升本”等形式进入本科,都是提升自我、打磨自己的体现。本科教育之后,不少人依旧会选择继续深造,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本科,只是求学路上的一个站点。有人不遗余力地走到这一站,有人恰好就此停留,而有人还会奋力奔跑冲向下一站。
因此,全社会应该以平等和理性的眼光看待本科教育。企业在具体的招聘工作中,应以自身岗位设计和需求为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1187万人。
千万就业大军中,非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本科双非”就业歧视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任其发展势必会伤害更多求职者,让企业错失合适的人才。
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这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也会让劳动力市场走向僵化。千方百计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不是口号,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落实到现实中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