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买了机票的旅客遭遇了“退改签”类电信诈骗。飞机起飞前,旅客收到“航班取消”等短信,提示旅客可以获赔,或者接到自称是相关工作人员的电话,并且准确报出了自己的航班信息。结果,当信以为真的旅客按“客服”要求下载指定App,开启屏幕共享,并根据“客服”的要求一番操作后,却发现卡中的存款被悉数清空。
而且,很多网友都在新闻跟评里表示,自己遭遇过类似的“退改签”诈骗,套路出奇一致,关键的关键是:谁泄露了我们的航班信息?如果不是对方能报出自己的真实航班信息,乘客怎么可能“人上鬼当”,又是下载App,又是屏幕共享,结果开盗揖盗,在犯罪分子面前信息裸奔?
旅客出行前本就担忧行程有变,这种“点对点”的行骗正好抓住这种心理做文章,令人防不胜防。此类案件发生之后,网安警察都会以案说法,做相关反诈骗宣传,希望更多人能“提高防范意识”。面对这样的“精准诈骗”,面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成诈骗道具,但是光靠普通人“提高防范意识”“多长个心眼”是不够的,得堵上泄露个人信息的漏洞。
一张机票涉及售票平台、航司、代理人、中航信、运营商等各个中间方或终端系统,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有数据泄露的风险。此外,随着平台提供的服务增多,机票信息还可能涉及保险公司、租车平台等其余服务方。但客户信息泄露绝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
通常情况下,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黑客和相关机构的内鬼,特别是相关数据管理人员、内部人员搞的“监守自盗”。之前明星的个人信息,也往往来源于机票高铁票销售代理、酒店等公共服务单位或者此类单位的网络运营平台。
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9800余人,同比上升64%。最高检就特别强调,要将行业“内鬼”作为打击重点,依法从严惩处,从重提出量刑建议,共审查起诉相关涉案人员300余件500余人。
旅客正常地买机票、订航班,交易是合法的,平台是正规的,但是自己的个人信息却被泄露出来,流到电信诈骗分子那里。只要求旅客“提高警惕”是不够的,不能扬汤止沸,要釜底抽薪,必须彻底查清:谁把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了诈骗犯罪分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