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清明节,一组“员工怒怼公司加班”的聊天记录在全网刷屏。
随着事件发展、反转,舆论场从对中国电科公司的批评,逐渐过渡到对“劳动派遣制度”和“过度加班现象”的探讨。
此事件中,舆论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公众的关注焦点到底在哪?企业又应该如何处置此类舆情?
01
“怒怼加班”“查无此人”“恶意造谣”
事件起因:
网络流传两个微信群聊天记录,一名陈姓员工对领导清明加班的安排表示拒绝,并且将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加班的怨气一并发出,引发其他同事共鸣,众人纷纷要求辞职。
因为CETC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缩写,外界第一时间认为系中国电科员工。由此,舆情开始发酵传播。
图:网传“员工怒怼公司加班”聊天记录
此次舆情事件发展具有三个明显节点:
节点一:员工怒怼领导强制加班,舆情开始发酵
4月4日晚间,疑似“中国电科员工怒怼领导清明节强制安排加班”的相关聊天记录在网络上传播。
4月5日凌晨,疑似当事人陈某回应称,已办完离职手续,不愿意再去评论。
节点二:涉事公司、有关部门回应,舆情达到峰值
4月5日,中国电科回应称,中国电科高度重视,认真排查,上述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
4月5日,四川省总工会与成都市总工会表示介入调查。
4月6日,成都市劳动监察部门回应澎湃记者:事件还在调查中,没有更多信息披露。
节点三:企业表示聊天记录、任免文件伪造,舆情发声反转引发又一轮讨论
4月6日,据新华网报道,从中国电科成都多家单位获悉,网上有关“中国电科陈某某”的信息,均为虚假信息。集团公司所有单位已经开展了多轮次排查,包括劳务派遣和协作人员,均无此人。网上出现的任免文件明显伪造。中国电科相关单位已报案。
图:新华网发布相关报道
02
“怒怼加班”全网关注,“企业回应”成为焦点
“员工怒怼公司加班”事件成为近几日舆论场的“头条”,在全网发酵、扩散。
声量走势:舆情声量在4月5日达到峰值
从4月4日0时截至4月7日16时,“中国电科CETC加班事件”舆情总声量达30.2万篇/条。
事件4月4日在网络端曝出,舆情开始发酵;中国电科公司、相关部门回应等助推舆情在4月5日达到峰值。
此后事件热度虽有下降,但随着中国电科回应网传消息不实,事件具体情况官方还未公布,舆情仍较为敏感,处于持续传播阶段。
图:“中国电科CETC加班事件”舆情声量日走势图数据来源:拓尔思 网察
平台分布:微博是舆情发酵平台和主要承载平台
微博成为此次舆情的发酵和传播平台,累计声量近25万篇/条,占比达到82.7%。
其他平台声量较少,占比均在10%以下。但可以看出,本次事件中论坛和自媒体号平台的占比超过新闻网站和新闻app,说明民间舆论场对此事件的关注超过官方舆论场。
图:“中国电科CETC加班事件”传播平台分布情况数据来源:拓尔思 网察
舆论聚焦:官方回应引发网民、媒体关注
从微博平台阅读量排名前列的话题来看,与中国电科回应相关的话题占比较高。其中,#中电科称痛批加班员工非集团公司员工#阅读量达12亿次。
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TOP5
数据来源:拓尔思 网察
从新闻网站热门报道来看,主流媒体和重点商业网站对此事件高度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纷纷进行报道。
同时,转载量最高的一篇文章为人民网发布的《中国电科回应“员工痛批强制加班”: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与微博最热话题内容一致。
表:相关媒体报道转载量TOP5
数据来源:拓尔思 网察
可见,舆论场对于官方回应关注度更高。因此,官方回应态度、方式对舆情发展和舆论情绪具有一定影响。
03
“加班文化”“劳务派遣”“网络谣言”引舆论场聚焦
此事件中,无论在网民舆论场还是媒体舆论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加班文化”“强制派遣”“网络谣言”等几方面。
无效加班屡禁不止值得反思
本次事件中,引发舆论关注首要问题在于对强制加班、无效加班等积弊引发的舆论共情。
对此,微博舆论场生成#工会介入网传中电科强制员工加班事件##中电科强制加班若属实则违法##清明强制加班怒怼领导何以引发共鸣#等话题引发网民广泛热议。
《工人日报》:“自愿加班”“狼性文化”等所谓“加班文化”屡禁不绝的背后,是不科学、粗暴的管理认知。
《新京报》:节假日被安排加班怒怼领导,职场是时候该反思“无效加班”了。
微博网民@大爷大小八卦:就业难,以不愿加班就离职走人威胁、胁迫加班是普遍现象,该管一管了。
内部管理无序引发员工集体请辞
从曝光截图中了解,员工除了怒喷强制加班的问题外,连带着将其两个主管领导懒散不作为、企业中的裙带关系等职场劣习也一并曝光,进一步点燃舆论关注。
《北京晚报》:与其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关注事件的成因。与其问责或者教育一两个中管人员,更要反思管理理念和内部机制上的问题。
《法治日报》:畸形的“加班文化”形成的根源,与企业管理观念、工作流程设置、工作氛围等因素紧密相关。
微博网民@ AutoPMD:外行领导内行的事,外企也有很多,不仅仅是国企,尤其是在有历史的传统行业。
微博网民@不放弃:不仅仅是加班,对于国企而言存在外行领导内行,效率低下,裙带关系,毫无意义的加班是压倒的最后一根稻草。
舆论调侃各方回应耐人寻味
事件发出后,四川省总工会、劳动纠察大队等多方第一时间给予回应,但从舆论场的反应来看,似乎对几方回应并不买账。
微博网民@叭啦叭啦的俊叔叔:前两年有人举报成都基准房中加班严重,最后的结果是,调查部门到公司溜达后发了个公告,该公司不存在违规加班现象。
微博网民@两情相悦共度余生:毕竟现在中国的所有企业都在崇尚加班文化,打工人怨声载道,投诉无门,甚至有网民调侃有关部门只是象征性发文而已。
微博网民@阿布SpaceMan:连夜成立工会,帮助公司解决闹事的员工。
中国电科回应不力引发次生舆情
本次事件涉事主体企业中国电科尽管在第一时间回应称“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但并没有起到平息舆论的效果,反而引发了对“劳务派遣”“临时工”等问题讨论的次生舆情。
微博网民@2049年的世界:从舆情应对层面,这个回应是不及格的。“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这个表达就是有歧义的,将问题抛给了劳务派遣和临时工,这样含糊不清的回应,只能是招致更多的质疑,甚至是引发更大的、原本毫无必要的次生舆情。
微博网民@谦卑侯爷:临时工?外包人员?本质上他是不是集团员工不重要,他说的是不是事实很重要,是不是给你中电科干活很重要。不能因为他不是你们的员工,你们就可以违反劳动法。
微博网民@星河Shinho:大企业一出事就“临时工”“同行搞事”“外包”“代班”。
谣言四起影响恶劣难以消除
当事人陈某某与中国电科无关,事件发生时间存在出入,聊天记录疑似伪造,网传人事任免文件为虚假信息。
舆论场上谣言大肆散布,令我们与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远。消耗公众情感、损害企业形象、浪费社会资源、制造并激化矛盾,造成的严重后果难以挽回。
有舆论建议严惩捏造信息传播谣言行为。
环球网:如果有人捏造信息,甚至刻意散布谣言刺激公众,借机生事制造矛盾,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如果该事件是有人恶意杜撰,故意互联网上传播虚假信息,以此博取网友的关注和同情,骗取流量的,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微博网民@绝对的腕儿:网络造谣成本太低了吧,一定要严惩造谣者。
另有观点认为诸多谣言令事件存大量疑点,呼吁查明真相。
极目新闻:众多虚假信息的出现,让人疑惑,这从头到尾是一个造谣的链条,还是有自媒体蜂拥而上用虚假信息抢流量?
微博网民@开花大魔王:为什么要伪造?是什么矛盾要这么干?值得深思。
04
涉事企业和有关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无效加班、欺下媚上的职场劣习需根除
该事件背后是年轻群体对职场中无谓的内卷内耗和欺下媚上风气盛行的这类公司的排斥和抵触,同时也因为现实生活中面对这类事件的无力感而在网上尽情宣泄的心理作用。
所以,就公司而言有必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考量。对一线员工多一点心理上的帮助和实物上的鼓励,从而营造良好的职场氛围。
企业舆情应对能力需提升
中国电科作为本次事件风暴眼,面对危机舆情的回应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失当回应加上大量谣言的催化,极易混淆公众的关注点,诱发次生舆情,不利于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而成功化解危机的关键,在于前期对事件背后真实的社会心态进行精准定位后逐条拆解、内部排查,利用中性、准确的话语及时回应,消解舆论关切的焦点问题,也令谣言不攻自破。
此外,各类企业也应在平时加强监测职场维权等社会热点议题舆情,谨防陷入舆论漩涡。
有关部门公信力亟待重塑
事件发生后,四川省总工会、劳动纠察大队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发表关切,这本应该是值得表扬的行为,但舆论反应却主要以吐槽、戏谑为主,甚至波及到对劳动法的调侃。
这充分表明涉及到职工、企业的利益纠纷时,监管部门的职权、能力已经无法被大众所认可,监管公信力亟待重构。这需要监察部门有所行动,加强监管频次,尽力将此类舆情事件控制在事前。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严格的劳动监察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建立完善投诉举报和举报人保护机制,加大企业工会建设和相关法治教育,合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而重塑公信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