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_解读

字号+作者:经济日报 来源:经济日报 2016-02-26 09:5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金融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互促共生。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

金融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互促共生。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xwP品论天涯网

纵观金融体系的演进,其发展历程就是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其根本动力就是服务实体经济。从信贷市场到证券市场,从原生品到金融衍生品,金融每一步创新的背后都是实体经济需求的支持,也只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金融创新才具有生命力。xwP品论天涯网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金融功能的理解只集中于储蓄、投资方面。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过去30余年的传统工业化时期,由于实体经济有比较确定的需求或者投资方向,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确实也就是为相应的生产与实体投资活动提供资金,这也导致了我们片面地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对其他功能有所忽视。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以深入的考量,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xwP品论天涯网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要按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定,要把金融特有的规律和实体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东西。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一定要有熟悉产业及产业变化的人员,仅仅靠增发贷款那样的业务人员是不足以满足需要的。xwP品论天涯网

我们要看到,当前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还存在不匹配。xwP品论天涯网

比如,当前以国有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以与创新主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希望大家都来进入到创业和创新的洪流之中。但是大众、万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金融机构必须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我们的银行经营的项目笼统地概括就七八种。万众、大众的需求则成千上万,显然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不能满足大众选择的需要。xwP品论天涯网

还有就是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不通畅。现在金融生态的环境、征信服务体系、担保体系等还不尽如人意,使得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客观上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畏难心理。xwP品论天涯网

实体经济和金融相辅相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多措并举服务实体经济,千方百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xwP品论天涯网

第一,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说简单一点,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的头号任务。要支持各种各样的创新,让它们的专利变成产品,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所以金融体系也应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为了支持创新必须提供方便实体经济试错的金融机制,因此资本市场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资本市场是允许试错的。这是第一方面的需求,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支持转型。xwP品论天涯网

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金融机制,因为在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通过金融的资产、规模、结构流动、变化来产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跟钱走,东西跟着钱走,钱打到哪里,哪里就有产出。计划经济下是钱跟物走,先把东西分到各大领域,然后再把钱分配过去,这两种配置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造成一个钱能够顺畅地有效地流动的机制,这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xwP品论天涯网

第三,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要保障铁路、水利、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投放,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型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对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有市场前景、有订单但存在暂时困难的企业,不能简单地抽贷停贷,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xwP品论天涯网

第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体制上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要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要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要发展有效的商业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发展金融租赁市场,要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强化大局意识,练好内功,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胡敏霞)xwP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