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大的创新性理论概括,总结了中外发展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更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上,是为了解决我国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因此,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套用教科书中的理论,也不能简单比照别国的发展历程,而应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出发。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接的变化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不能认为仅仅经济增速发生变化就是进入了新常态。一些深层次的、趋势性的变化,是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依据。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弱、需求不振。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趋势日益明显。过去多年形成的生产能力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一些行业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我国过去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中低端环节的国际分工,既是由我国工业化的基础、空间、任务决定的,也是由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国际市场的机会造就的。现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加快,传统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依靠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锻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过去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不强,现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些变化既表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也表明主要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
进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过多年努力,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对外投资迅速发展,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积极表现。同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这里面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矛盾既出现在需求侧,也出现在供给侧,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些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矛盾,很多是体制性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保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是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和逻辑前提。既然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就不能沿用过时的发展思路、体制、政策、措施。尤其是现在我国经济体量增大,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就会错过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期,增加以后解决问题的难度。因此,必须顺应新常态趋势性变化的要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解决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问题为核心,除旧布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减少无效、低效供给,为有效供给腾出市场空间,从而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使我国经济在合规律的演化中行稳致远。(于春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