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分析,预算安排主要是指财政的钱往哪儿投、怎么花:一是为深化供给侧改革护航,二是减轻企业负担,三是给民生保障兜底。“在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背景下,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大发力空间,是继续大力实施减税降费,真正把企业负担减下来。政策立足点,应放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税费成本上。”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中性”这个提法值得关注,这是针对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而言的,意味着货币政策在“稳增长”的同时,未来还会兼顾“防风险”等其他目标。今年从二、三季度开始,金融资产价格上涨,金融风险冒头。对此,今后货币政策在维持“中性”时,会更关注金融风险。
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稳”,不仅是经济之稳,还是社会之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重在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加强社会领域的制度建设。“要完善各项社会政策,努力提高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要守住民生底线,进一步完善城镇低保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去产能中的下岗职工妥善安置。”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又一次成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改革举措,是一项立足长远的重在改善供给环境、激发供给潜力、提升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深层的制度变革。“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模式转换、新旧动能更替的初始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依然具有巨大的惯性。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可以说牵住了传统模式之‘牛鼻子’,牵动其走向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
回顾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这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温和回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表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潘建成说。
今年10月以来,钢铁、煤炭价格均出现回暖,这种情况下,“去产能”还有必要吗?潘建成认为,“钢铁煤炭价格回升,既有长时间价格持续下跌形成的反弹需求,也有市场作用下主动减产后形成的短期供给不足的影响;更有运力不足、运输成本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回升等多种短期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很多不会长期存在。因此2017年继续推动煤炭、钢铁的去产能工作十分必要。”
去杠杆方面,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分析,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十分迫切,有现实意义。“从2008年以来,很多企业不断加杠杆,导致目前杠杆率高,影响企业效益与信用等级,甚至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缪荣介绍,根据近三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调研,除金融业以外的500强企业杠杆率多超过60%,降杠杆将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格外引人注意。潘建成认为,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更是短板。补这些短板,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比如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转变脱贫观念,通过税收等制度设计促进环境保护等。“事实上,补软短板比补硬短板要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如果同时成功,也将更加有效,更加持久。”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被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是“给实业家们加油鼓劲”。
专家认为,所谓实体经济,主要是相对以证券和房地产等资本投资为主的虚拟经济而言。“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就是要引导社会资本从过度关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试图通过短期投机获利,回归到踏踏实实做实业,通过创新产品与精益管理获得市场认可而赚取利润。”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今年以来,资本“脱实向虚”引发全社会关注。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认为,振兴实体经济十分重要。近几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都致力于制造业回流,因为相比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聚集效应更强,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带来更有活力的社区与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一直是成本导向,而不是价值导向。让产业链适应消费升级,吸引购买力回流,就要像会议提出的,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更加重视优化产业组织,让做高品质产品的企业可以有尊严、有利润地生存。”
潘建成表示,振兴实体经济,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是数量和速度。此轮振兴实体经济,老路已经走不通了,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至为关键。“我国目前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两年超过2%,进入了国际上所谓的‘创新活跃期’,也有条件实现创新突破。只要坚定改革决心与耐心,坚决摈弃短期行为,专心致力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一定会显著增强。”
统筹推进,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关键性突破,更有利于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会议提出: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去年以来,中央企业和各地国有企业按照“1+N”方案积极探索改革路径,亮点频频。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明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将更具体,发力更精准,将推动国企积极吸收社会资本,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对于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会议提出要抓紧编纂民法典,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8年,正处在重要历史时刻。强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从制度基石、现代文明、恒产恒心三个角度来看,有极其重要意义。
“财税改革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谈到,会议提出要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落实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作为深化财税改革重头戏,今年营改增全面推开,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年减税5000亿元。未来还要在完善增值税税率等方面继续推进改革,让“良税”发挥更大作用。而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又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加快金融领域改革,直接关系企业去杠杆、降成本,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
“社保改革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些硬骨头还需要啃。”会议提出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谈到,社会十分关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接下来要将其纳入到正常轨道上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标志性变化。张红宇说,这些变化所构成的农业农村新的集成形势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优势。例如,农业产业边界在拓宽;农产品供给端开始追求差异化供给、品质化供给和绿色原生态化供给;由注重产品导向转变到注重收入导向,力求在收入、效益和竞争力上获得新优势等。
张红宇表示,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改革主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杨鹏认为,要把节本增效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研发推广节本降耗、绿色增产、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在优质高产品种、轻简机械化、高值化加工利用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和集成应用,打好节水、节肥、节药三场硬仗,减少无效投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条件建设、智慧农业引领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条件装备短板。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张红宇表示,围绕“三个坚定不移”,立足我国农业新形势、新定位、新举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取得新成就,安全食品会增加,农业供给会更丰富,农民钱袋子会更鼓。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此外,去库存,要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就是要让住房回归居住的属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这与过去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支柱的提法有所差异,其背后是我国住房市场发展阶段的变化,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需要对基础性制度加以深度调整,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保障住房市场的多样化供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而不能让房价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和老百姓的真实居住需求。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教授认为,从有效引导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目标出发,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要有助于促使住房回归其作为消费品的居住属性,抑制其作为投资品的资产属性。其手段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金融手段,一方面要为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买者的杠杆水平。比如税收手段,住房投机投资收益要能够在投资者和社会大众之间合理分享。比如土地供应手段,政府要努力开辟土地供应渠道,促进城市低效使用土地再开发,避免因土地供应紧张而导致房价过快上涨。总之,各地应逐步建立包括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在内的一套制度体系,同时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做好住房以外的文章。(记者 李丽辉、高云才、白天亮、陆娅楠、欧阳洁、刘志强、王观、李心萍)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