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立法、依法严惩,推动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这只是治标的手段。长远来看,解决暴力伤医事件、医疗纠纷频发多发等社会问题仍需着眼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共同营造仁爱和谐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点暴躁戾气,患者静心养心才能让医者更安心尽心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国家卫健委等2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暴力伤医者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这是继“医闹”入刑、国务院公布《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以后,国家惩戒涉医犯罪、解决医疗纠纷的又一记重拳。
近年来,针对围堵医院大门、设灵堂、摆花圈、烧纸钱,甚至辱骂、殴打、残害医护人员等五花八门的“医闹”行为,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完善立法为打击“医闹”提供了法律支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出台《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这些举措在防止滋生“以闹取利”等不良风气,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国医疗纠纷总量累计下降20.1%,涉医案件累计下降41.1%。中国医师协会今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仍有62%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50%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所医院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起。
对暴力伤医事件必须零容忍。这些年来,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依法严惩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但为何恶性暴力伤医事件仍时有发生?仔细思量,完善立法、依法严惩,推动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这只是治标的手段,仅凭法律制度、风险防控还不足以营造出正常的医疗秩序,更难以解决医患矛盾的深层次问题。长远来看,解决暴力伤医事件、医疗纠纷频发多发等社会问题仍需着眼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冲突和紧张的背后,反映了部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危机。社会的良性运转,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医疗秩序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一部分,其正常良好发展集中反映在医患关系和谐与否上,这也是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医师对自身执业状况改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不断自省,理性对待,改善服务;患者也要通过合法途径,善意地表达诉求,才能相互尊重和包容。
尊重医生即是尊重生命。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大厅的侧墙上,悬挂着一张放大了的旧照片:首任院长梅藤更在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师鞠躬,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这一“暖心”瞬间,这样的医患关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
尊医重卫要提倡,暴力伤医者当严惩。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一定要受到法律制裁。相比行政拘留等措施,将涉医违法犯罪者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惩戒更严厉,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将面临不能享受政府优惠性政策等方面的联合惩戒,而且乘坐飞机、火车等日常生活、消费也将受限。
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涵养良好医患关系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法治进步的标志。共同营造仁爱和谐尊医重卫的社会风气,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点暴躁戾气,患者静心养心才能让医者更安心尽心。(李万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