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近日发布,绘就了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专家指出,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均衡、可持续。
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统筹”是此次《意见》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如何统筹发展?《意见》明确,既要发挥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也要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
“引领”将主要体现在,推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改革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持中西部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发展,鼓励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平台大胆创新。
“补短板”的重点则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建立健全长效普惠性的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短板。同时,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区域联动机制,先富带后富,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刘治彦研究员认为,此次《意见》明确由发达地区来带动欠发达地区,能够进一步增强国家区域发展的联动性。
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也将加强统筹。《意见》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推动这4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刘治彦分析,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共同列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将形成更为全面的区域发展格局。
不让资源输出地“吃亏”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需要“看得见的手”统筹规划,更需要“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刘治彦认为,“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可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
市场一体化发展,意味着今后将着力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包括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等。此外,还将加快探索建立规划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被视为采用市场化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创新。补偿机制立足于横向生态补偿,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此外,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矿产等重要资源,确保资源价格能够涵盖开采成本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成本等。专家认为,这将改变多年来资源输出地“吃亏”的状况。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老百姓身上,此次《意见》中对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也作出了相应部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丁宁宁表示,《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
首先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包括调整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向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增强市县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其次,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层次。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级;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加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规模,强化省、市统筹作用,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此外,还强调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其中特别指出要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探索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流转衔接具体做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将基本公共服务提到重要位置,这是一种思路上的转变,从过去单一以GDP为考核指标,转变为强调基础设施均等化。”刘治彦说。(记者 徐佩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