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解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并答记者问
7月1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余欣荣指出,《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组织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乡村产业“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出台,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汇聚强大力量,共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
乡村产业是姓农、立农、兴农产业此次《意见》政策含金量高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余欣荣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粮食产能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1.3万亿元,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产业,正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不断成长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余欣荣指出,乡村产业发展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正是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集成、延伸、拓展、细化和实化,主要有三个特点。
首先,乡村产业定位更加准确。乡村产业概念有了明确的界定,是姓农、立农、兴农的产业。主要包括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具有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健全以及农业功能充分发掘、乡村价值深度开发、乡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特征。
其次,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更加清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构建县乡联动、以镇带村、镇村一体的格局。二是以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类型多业态产业,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培育提升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四是以创新创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改变过去乡村产业主要依靠人力、地力等传统要素发展的局面,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拓宽创新创业领域。
第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求更加具体。《意见》强调,各地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要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余欣荣认为,此次《意见》的出台,政策含金量很高,要在“钱、地、人”三方面打出“组合拳”。
在“钱”的方面,既要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又要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
在“地”的方面,要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创新创业。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及融合发展。
在“人”的方面,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实现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
乡村产业要融合更要绿色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是《意见》提出的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之一。余欣荣指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性指标,提出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当前,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
二是突出农业农村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传统种养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值比重则越来越大。因此,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加值指标,更能反映我国农村现代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显示出农业农村地位的重要,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取向。
三是完善农业统计制度。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值的指标体系和测算办法,并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
绿色发展也是《意见》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和把握的重要原则。余欣荣强调,这是吸取了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教训。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的路子,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金杠杆”。
一要以绿色标准体系引领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在梳理现有标准基础上,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制定和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拓展国际市场。
二要以标准化生产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三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得进入乡村。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支持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而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一些地方出现的“空心村”的问题时,曾衍德则分析指出,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乡村没有产业。“解决好‘空心村’问题,根本还是要发展乡村产业。”
第一,要把产业更多留在乡村。尤其是要把更多的二三产业留在乡村,突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
第二,要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乡村功能价值,引导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中心镇和物流节点集中。
第三,要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发展乡村产业目的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一些乡村产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增值收益留给农民的不多,这些状况也需要改变。《意见》提出,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融合发展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不但有活儿干,更要有钱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的笑脸多起来。
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发展乡村产业,离不开资金支持,而金融服务正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如何创新金融服务?《意见》也专门作了一系列规定。
余欣荣介绍,一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为进一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的存款收入用于当地,优先、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等。二是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包括在抵质押、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农村特点的支持措施,包括信息体系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等相应的一些政策。三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
工商资本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曾衍德认为,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入乡村产业的投资都在万亿元以上,对这股巨大的力量,还要继续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的资本投入乡村,做到“三多”。
一是多办一些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产业。工商资本进入乡村,要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要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只有这样,工商资本在乡村才能立住脚,也才能持续发展,才能赢得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支持。
二是多办一些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工商资本的资金实力强、市场信息广、经营理念新,要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特别是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
三是多办一些带动贫困户的产业。工商资本投资乡村产业,赚钱是应该的。同时,到贫困地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也是应该的。《意见》提出要引导工商资本到贫困地区或者其他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当然,工商资本进入乡村,也要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农地或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也不得侵害农民财产权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