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唯一遭受过核武器袭击的国家,将原子弹爆炸的事实传给后代是日本的使命。”日本首相岸田文雄8月6日在广岛参加遭原子弹轰炸纪念活动时作出了这样的表态,再次表现出对政治议题的操弄,试图构建“受害者”形象和相应的叙事逻辑。然而,滑稽的是,因为不邀请以色列驻日大使参加长崎遭原子弹轰炸79周年纪念活动,多个西方国家的驻日大使将缺席这场活动。看来,在遇到关键问题时,日本的所谓西方盟友们也会对它说不。
广岛市和长崎市分别在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这两座城市每年都会举行邀请外国使节参加的纪念活动。核爆受害者纪念活动本应成为全人类共同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契机,应以去政治化、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宗旨,却不幸被日本政府用作争取国际支持、掩盖真实意图的工具。
核爆受害者纪念活动的出发点应是和平反战,广岛和长崎两城市举办的纪念活动也应成为日本正视历史的一面镜子。二战结束以来,两城市的部分有识之士曾围绕“城市反核外交”提出应对战争历史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呼吁反核。1988年,时任长崎市市长的本岛等(1922年—2014年)就发表了昭和天皇应负有战争责任的言论,为此还遭到日本右翼团体的枪击。本岛等认为日本在二战中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日本袭击珍珠港等事件与最终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存在必然关系,日本更需要向在原子弹轰炸中无辜受害的韩国和中国劳工道歉与提供援助。
应宣扬的“和平叙事”却在今天逐渐沦为“价值观和阵营对立叙事”。日本将这一历史悲剧转化为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的工具,以阵营对立和意识形态划线。广岛市和长崎市政府以俄乌冲突为由拒绝邀请俄代表参加这两个城市遭原子弹轰炸79周年相关纪念活动。自岸田文雄执政以来,作为广岛人,他始终没有忘记在国际社会构建所谓“无核叙事”和日本的“核受害者”形象,他先后在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2023年七国集团峰会、第78届联合国大会等多个国际场合试图高举“无核化”大旗,但所谓“无核世界”只是岸田为构建符合日本安全环境利益的叙事和话语。
纪念活动政治化的同时也将导致其敏感程度的提升。日本方面表示,因担心加沙冲突可能引发抗议活动,将不邀请以色列驻日大使参加长崎市活动。随后,美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法国大使馆对此均表示遗憾,决定本国驻日大使也不会前往长崎。因日本重度依赖中东的石油资源,顾虑与中东国家关系,它不得不左右为难。早在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日本的战后外交政策在围绕支持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问题上就与美国发生过重大分歧,美日关系曾因此面临考验。2024年5月,联合国大会审议接纳巴勒斯坦为联合国新会员国的议题表决中,日本也投下了赞成票。日本屡次在国际冲突对抗中谋取“前沿红利”,试图构建所谓的价值观叙事拉拢西方国家,即便日本作为美国的忠实盟友,不惜牺牲本国的长远利益和地区稳定,积极配合美国的战略部署,西方国家仍在关键问题上不买它的账。日本左右逢源的结果自然引发各方不满,长崎今年的核爆纪念活动遭到西方多国的“抵制”,更体现出日本面对所谓“战略自主”和“倚美扩盟”的两难困境。
纪念活动更体现了日本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反战形象同积极扩军备战的国家战略自相矛盾。相关纪念活动逐渐沦为精心策划的政治公关秀,旨在转移国际视线,掩盖日本真正的战略意图。日本一方面声称要铭记历史、反思错误,另一方面却不断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日本政府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与偏执,拒绝正视和深刻反省战争罪行,试图通过修改教科书、淡化侵略历史等方式来重塑国家形象。日本政府不断突破本国“和平宪法”的限制,在迈向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寻求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军事上更紧密的合作,试图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日本政府将纪念核爆受害者活动政治化的行为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相关纪念活动应去政治化,脱离意识形态和阵营对立色彩。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本应在战后深刻反省历史错误。它只有正视历史、尊重事实、反思错误,维护好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基础的二战后国际秩序,以实际行动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