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邀请,王毅外长于10月26日至28日访问美国。
这是2016年2月以来,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皮埃尔称,布林肯和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将同王毅外长会晤,美方将提出挑战性问题,解决误解与沟通不畅,并探索同中方合作。
相信很多观察者都注意到了,近期,中美两国各层级进行了不少沟通。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商务部长雷蒙多、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等接连访华。此外,中联部同美国智库亚洲协会以视频方式共同举办了中美1.5轨对话,中美经济工作组以视频方式举行第一次会议。
综上可见,中美关系正在从年初“气球事件”的氛围中逐渐解冻,各层级的交往也渐次恢复。
中美两国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某种程度上,中美两国如何相处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双方接触比不接触好,沟通比不沟通好。
中美近期的系列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双方了解彼此战略意图和底线红线,是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的重要且必要的一步。
王毅外长此次应邀访美,不仅是对近期美高官频繁访华的外交回应,也是对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善意与诚意的一种展示。
近些年,中美双方做过很多表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坚持以一种成熟理性的方式与美国打交道,但遗憾的是,美国人惯常说一套做一套。基于这样的经验,我们还是要对美国的种种说辞听其言、观其行。
就最近来说,美方虽在一些涉华表态上有所改善,但行动上仍然相当分裂——
10月1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更新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则,在去年10月7日出台的临时规则基础上,进一步严格对华人工智能相关芯片、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限制,并将13家从事先进计算集成电路开发的中国企业增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10月18日,美国财政部以为伊朗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项目提供支援为由对中国香港和内地多家企业实施制裁。
10月19日,美国国防部发布2023年《中国军力报告》,称中国正积极备战,且对外搞“军事胁迫”,表示要与盟友一起敦促中方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增加透明度。
10月20日,美国财政部以疑似为巴勒斯坦的弹道导弹项目提供物资为由,将3家中国香港和内地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10月22日,美国务院发表声明,谴责中国海警和民兵干扰菲律宾船只公海航行自由,违反国际法,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第四条适用于在南海对菲律宾海警、军方和公共船只、飞机的武力袭击。
……
从日日翻新的小动作来看,尽管美国在积极寻求对华接触,但从未放弃打造科技“小院高墙”,对华经贸“脱钩断链”的目标。
美国自相矛盾的“既要、又要、还要”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作祟?
病根,很大程度就在于美国内部撕裂。美国政府无力解决自身制度弊病,只能“内病外治”。
在当前美国政治极化大背景下,拜登政府需要通过对华强硬确保“政治正确”,通过联合盟友对华打压确保其“自由世界”领袖地位。与此同时,美国在金融、经贸、芬太尼管控等内政问题上需要中国帮助,在气候变化、俄乌冲突、巴以新一轮冲突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需要中国配合。这些矛盾的诉求交汇在一起,就造成了其纠结复杂的心态和两面三刀的做派。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荒谬场景——
在巴以新一轮冲突问题上,美国“与以色列站在一起”的政策引发国内政商学界分裂。负责军援事务的美国务院政治军事事务局局长乔希·保罗,因不满拜登政府在巴以问题上过度“拉偏架”,公开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无法承受因军援以色列产生的道德妥协”而辞职。美国仇恨犯罪率因此事上升,多所高校发生抗议游行,巴以双方支持者举旗“混战”,民众再度冲击国会山。
可当此之时,美国却不想着好好解决内部问题,反而伺机利用巴以问题打压、绑架中国,炒作所谓“中国支持巴勒斯坦”,裹挟盟友联合对华施压。
甚至就连美国众议院议长“难产”,美方也能从中找到可以怪罪中国的地方。本月23日,美国众议院“中国特设委员会”民主党领袖克里希纳穆尔蒂等人,致信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海恩斯和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称,中国正利用美国国会混乱为宣传工具,让外界对美国实力及民主价值观产生怀疑,要求美情报界对此作出反应。
(四)
对于中美关系,要看美国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美国对华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大概率仍将是常态,特别是美国即将迎来“大选年”,中美关系或将迎来新一轮冲击。中方靠着克制和理性,在艰难的情况下维持住了两国关系的大局,接下来更多取决于美方能否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归根结底,中美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方需要在广阔领域开展合作,建立覆盖两国社会、市场和政府的信任和共存关系。
愿美方能够用好王毅外长应邀访美契机,妥善处理分歧,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维系中美关系回暖势头,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