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浙江金华、绍兴等地考察。在位于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的李祖村,总书记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市集”、扎染商铺等,看到村里的发展十分高兴。他说,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年轻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乡村发展需要青年。然而受历史现实因素制约,一段时间以来,乡村青年人才多呈单向外流趋势。进入新时代,乡村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乡村对青年的“单向需求”开始成为“双向奔赴”。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路修桥、快递进村、宽带入户成为“标配”,“返乡年轻人,收入超过北上广”成为可能,乡村对年轻人吸引力日渐增强,越来越多青年在乡村找到“用武之地”。
李祖村正是其中一个缩影。这个有500多年历史的村庄,曾是脏乱差穷、缺乏人气的后进村。直到“千万工程”启动实施,李祖村“筑巢”引来“金凤凰”,目前已引进各类创业主体52家,从业人员200多名,其中一半以上是大学生。如今漫步李祖村,既可在“共富市集”购买竹编手工艺品,在扎染商铺体验扎染工艺,还能在“猫的小院”看电影、撸猫……丰富业态成为青年创客“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也带动了乡村发展,让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5.2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注乡村青年人才。“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点赞的全国人大代表魏巧,就是“跳回农门”发展数字农业的“80后”;“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语重心长提出殷切期望。
当然,在这些找到“用武之地”的年轻人之外,我们也应看到,还有一些年轻人回到乡村却没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骨感现实”中碰壁,还有一些乡村存在青年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宝贵人才资源闲置现象。破解这些问题,要根据青年特点、地方实际、工作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扶持和引导。
首先,要看到年轻人“逐事业而居”的发展需求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一方面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拓宽年轻人创业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科学设置项目扶持期,消除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其次,要结合本地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精准引才用才,加强与相关院校对接,推进产教融合,让青年人将所学化为所用,不只引进来、留下来,更充分激发他们的能力和智力。此外,还要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推动县域内人才打通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丰富用才模式,让更多年轻人在乡村大展身手。
对年轻人来说,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目标,尽快熟悉村情民情,进入角色,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助力乡村振兴。当更多年轻人的理想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新时代的乡村也就有了不竭动力和蓬勃生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