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干部要求砖缝无尘土沙粒”的话题冲上热搜。网传视频显示,某地一干部在布置卫生工作时,要求做到每块砖缝中没有尘土和沙粒,还亲自示范怎么扫。评论区里,一边倒的皆是质疑与批评之声。
客观来说,类似一尘不染这样的表述,指的是精益求精。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家也经常说、经常听。可为何这一次干部提出的“干净到无以复加”,就引发了舆论反感?根本上还是因为这种说法和做法,给人一种不接地气、脱离实际之感。正如很多人心里嘀咕的:这能做到吗?又有必要吗?
路上人来人往,车辆穿梭,砖缝里有些尘土、沙粒再正常不过。所谓“细致到别人挑不出任何沙粒和尘土”,可谁又会这么去“挑错”?真照这个标准,恐怕有多少环卫工都不够用。有媒体就此拨打当地政府热线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相比抠砖缝,无人接听的热线电话上面的“尘土”,或许才更应该扫一扫。
一直以来,“城市管理”中类似脱离实际的要求不少。比如,某地争创卫生城区,竟有一百多项清洁指标。除了拟定一米内的烟蒂不得多于两个以外,还把每平方米的地下灰尘扫起过秤,“考核”是否“超标”;比如,为了街区看上去风格统一,一些地方不光搞出了“丑得整齐”的招牌,还一刀切式禁止门店在自家玻璃门上贴广告、拉横幅;再如,为了道路显得整洁有序,一些地方还专门把“共享单车”等藏起来……
追求干净整洁本来毫无问题,但诸如此类的“破坏性执行”,很容易让舆论失焦。应当看到,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干部初衷是好的,是奔着干实事去的,但也有一些是为了刷所谓存在感,“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或者把“严厉苛求”当作“雷厉风行”,乱拍脑袋、用力过猛。不听听一线的意见,不听听市民的意见,一刀切、走极端,很容易就成了瞎折腾。
小到街道保洁,大到城市治理,所有政策与执行,都要实事求是,把市民的诉求、需求摆在首位,别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那一套。在制定政策、设置标准、具体执行时更讲科学、讲实际、讲柔性,才能让各项行动真正达到目标、取得效果、赢得支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