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走向被告席
和静钧
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高盛(Goldman Sachs)集团大厦,与“9•11”恐怖袭击中变成废墟的世贸中心大楼,遥相呼应。这座43层全是玻璃幕墙的银灰色豪华大厦,是美式金融资本主义最耀眼的灯塔,2008年金融海啸扑来,雷曼兄弟倒下,多米诺骨牌到了高盛前,戛然而止,在全球泣血,经济衰退之时,高盛反而成了美国最惊人的摇钱树。
在“后金融危机”清算中,一桩桩调查直指高盛。高盛仍然会是美式资本主义的精神图腾吗?被人们指为坍塌成了一堆“信誉废墟”的高盛,能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高盛连遭调查
今年6月,美国国会发现奥巴马这个三军总司令打利比亚再不获国会授权就要陷入“非法战争”时,活跃在国会里的游说团体悄悄把话传进来:悠着点,还有高盛!
在金融风暴之前,高盛投在国会和美国政府的游说费用,大概只占得了全美投行业的第六名,排名甚至在摩根斯坦利之后。到了2011年,高盛投放的政治游说费用已经翻番,高居第一,国会山布满了他们的代言人。
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发现,高盛居然和卡扎菲做过一笔“不清不楚”的交易,利比亚在美国设立的一个投资基金,居然是高盛在全盘操作。所以,要查奥巴马“非法行军”,先得查高盛的“非法行商”。美国证交委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展开调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6月中旬,连伦敦金属交易所也要下手抽查高盛了,要告“黑状”的,却是可口可乐等公司。
不是高盛骗喝可口可乐的软饮料,而是高盛让装饮料的铝皮易拉罐价格飞涨,让可口可乐愤怒难忍。一气之下,状告高盛通过限制仓单交割的数量,从而推高金属价格。高盛之行为,涉嫌操纵市场。
也是在今年6月,高盛集团再一次收到了来自曼哈顿地区法院的传票,要求其相关负责人到法院就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涉嫌利用房产衍生投资品误导投资人一事做出更多申述。据伦敦《金融时报》6月11日的消息,其中涉案的是高盛内部一个叫图尔的高管,其试图息诉的努力被法院驳回。法院只是同意了收窄指控范围。这个案件也被称为高盛“欺诈门”。
“欺诈门”始末
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市场的“看门狗”——“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宣布对高盛集团和高盛个别高级交易员展开法律行动,控告其民事欺诈。不到一周时间,高盛的股东和投资者等受害者,纷纷拥入曼哈顿的纽约高等法院,他们或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或提起威力巨大的集团诉讼,掀起了控告高盛的浪潮。4月27日,美国国会召开听证会,传讯高盛高管。4月30日,《华尔街日报》更是传出,美国联邦公诉机构正在对高盛是否涉嫌犯罪展开刑事调查。
一时间,高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美国证交会提起的诉讼,是把高盛视为“券商”身份为基础的民事法律行动。在允许混业经营的美国金融产业中,高盛同时拥有多重身份,如替人发行和承销证券的“券商”,和对冲基金共舞的“做市商”,携庞大资金入股市的“投资者”,给人提供融资的“银行”等。
在长达22页的起诉书中,证交会称,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保尔森对冲基金”找到高盛,有意通过高盛独创的金融衍生工具系统“Abacus 2007-AC1”,发行一类“合成式债务抵押债券”(Synthetic CDO),在对CDO打包过程中,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对冲基金参与了构思,亲自选择了最差的、评级过高的房地产抵押债券。为了做空这类债券,保尔森与高盛一道,特意把“信用违约掉期(CDS)也打包进CDO里。这样,只要评级降级,保尔森就可以获得投资者的悉数倒赔。
然后,高盛找到基金管理公司“ACA管理公司”,把CDO交由独立第三方管理,没有向投资者披露高盛客户保尔森参与了CDO打包这一事实。德国产业投资银行(IKB)购下了这份金融衍生产品。
出售半年不到,风暴顿起,99%的这一款CDO评级遭降,投资者损失惨重,投资者损失的十亿美元,基本上回到了保尔森公司的腰包。保尔森也因“成功预测楼市泡沫破灭而获利”而声名大振。在这笔交易中,作为居间承销的高盛,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中介费”。
这桩令人恐怖的“买卖”,令IKB损失近2亿美元,濒于破产,德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救援。而ACA管理公司也损失了9亿美元,无奈宣布破产,其债务被担保公司荷兰银行(ABN-Amro)承受。
高盛之错,错在有意向投资者隐瞒重大事实。如果保尔森明确以做空CDO为目的来寻找买家,那肯定不会有任何投资者购买他的金融衍生工具。
对此,华尔街观察家朱伟一这样描述道:“高盛开盘设赌并无过错——资本市场就是赌场,但高盛允许对赌的一方私下做了手脚,这就坏了赌场的规矩。”负责“Abacus 2007-AC1”工具的高盛副总裁法布里•图尔(Fabrice Tourre)也被美国证交委列为共同被告。
在证交会提起民事诉讼的数月之前,证交会给高盛发过“韦尔斯通知”,示意其可能面临证交会的起诉。按规定,一旦进入“韦尔斯程序”,之后所有可能的诉讼行动,将不会再与对方通气。高盛显然没有看在眼里,4月16日突然传出被诉,高盛大感意外。“股神”沃伦•巴菲特在5月1日其公司股东大会演讲中称,高盛今日被证交会找麻烦,完全是“公关失败”。巴菲特在高盛有5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一直对高盛的首席执行官(CEO)劳埃德•布兰克梵(Lloyd Blankfein)的“聪慧”赞不绝口。
证交会的司法行动,给之前就“结案”的一桩旧案又引起了地区检察官的注意。这桩“问题交易案”称为“Timberwolf”交易案,检察官怀疑贝尔斯登对冲基金经理与高盛合谋,欺诈投资者。4月27日的国会听证会上,此“问题交易”与“保尔森案”一道,被指为高盛大量存在的市场欺诈的个例而已。英国和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表示将开展对高盛的相关调查。
高盛“劣迹”斑斑
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集团,是华尔街最知名的投资银行,在上世纪70年代“恶意收购”时代屡屡扮演“白马骑士”的战略投资者角色,大受欢迎,实力大增,跻身为金融巨头之一。金融危机后,它甩开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实现了“一超独霸”的无敌地位。
高盛被称为“美国之盛”,原因在于高盛名为一家金融公司,实为美国政府发动金融战争的得力干将。希腊债务危机发展到今天之地步,是2001年高盛做的“局”使然。当年希腊急于加入欧元区,为了掩饰超过3%GDP的预算赤字,听信高盛的“外汇掉期交易”,借入美元,把欧元债务包装成远期债务,从而统计表中暂时消失这笔数据。希腊已成为美元压榨欧元的金融战场前沿,而货币战争无关乎于华尔街策动的金融危机,它只重视结果。而从目前的结果看,美元压迫下,欧元贬值到了2004年水平,资产回流于强势货币控制人手中。
经济学家朗咸平研究发现,越南金融危机爆发前夕,高盛等国际投行还在呼吁大家买入越南的股票,并制造了越南概念“亚股新宠”,但自2008年4月开始,越南的股市、楼市大跌,其后通胀率还高达25%。以高盛为首的金融资本就是这场金融海啸真正的背后操纵人。
纽约《滚石》杂志把高盛称为世界经济的“一只巨大吸血乌贼,盘卷在人类脸上,将吸血漏斗伸入每一个有金钱气味的孔隙”。高盛在全球兜售有毒金融衍生产品,俄罗斯、阿根廷等国曾深受其害。世界深陷金融危机之际,唯独高盛闷声大发财,仅是2009年就创下134亿美元的历史盈利纪录。
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主席卡尔•莱文说:“像高盛这样的投资银行为了一已之私推销一些有风险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因素之一。它们将有害的抵押贷款放入复杂的金融工具,在信用评级机构将这些工具评定为AAA级后将其卖给投资者,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放大并扩散了风险。同时它们又往往把赌注押在自己所出售的金融工具的对立面上,在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况下牟利。”
英国前首相布朗在接受BBC采访时干脆说,“高盛的道德沦丧让我感到震惊,这将是我们所看到的最恶劣的案件之一。”
撼美国难,撼高盛更难
针对证交会的民事诉讼,高盛表示“并不感到意外”,准备“对于任何信息方面的要求都将全力配合”。
2010年4月27日的国会听证会,观察者认为高盛打败了国会,辩论过程中,国会议员完全处于守势。
高盛指责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从高盛向它提供的大约2000万页的文件和电子邮件记录中精心挑选了区区4封邮件来说事,“完全是无中生有”。这4封邮件显示,高盛高管们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崩溃时做空次级抵押贷款牟取暴利而自诩。
如高盛主管唐纳德•马伦一封2007年发出的电子邮件中说,因信用评级公司已经降低了对与房贷相关的投资的评级,“听起来我们要大赚一笔了”。高盛首席财务官戴维•维尼亚发给同事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称,因高盛下注房价会跌而在一天赚了5000万美元 ,这样的事“告诉你不做这桩买卖的人的下场。”
华尔街律师表示,这些邮件真的不能说明什么,也不会产生证交会所期待的证据效力。华尔街律师认为,证交会和国会“过度”使用这些邮件,显然表明他们并没有掌控有力的证据。
高盛的报表证明,2007年至2008年公司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亏损了12亿美元以上。在“保尔森合成CDO”案中,高盛称,尽管他们确实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雇金,但他们最终也没有完全对冲风险而损失了1亿美元。
从查尔斯•埃利斯的书中可以看出,高盛是如何“控制”了美国: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Merritt Paulson,Jr)是高盛前CEO;为欧盟领导着危机应对事务的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是高盛的前副总裁;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 Zoelick)曾是高盛的常务董事;被美国政府委派监管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卡什卡里,也曾在高盛任职。这些人被媒体称为“高盛帮”,是以高盛为基础的政商轮动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撼美国难,撼高盛更难。
高盛也遵循着华尔街的生存规则:“大到不能倒”。无论奥巴马政府如何想惩罚高盛,一旦高盛出了财政问题,问题还是会得到政府的解决。正如近期《洛杉矶时报》所披露的一样,高盛已把政治游说视为一项核心业务,所有可能妨碍高盛的政策,在立法程序的半途就被拦截。
2011年第14期《环球》杂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