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网上看了久闻其名而未得一睹芳容的著名电影《武训传》。毛选五卷当年发行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只知道里面有一篇有关电影《武训传》的文章。由于没有看过电影,因此对毛主席文章也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武训其人更是不得其详。
参加工作后,不知在一个什么场合下,也不知为啥大家的话题说到了《武训传》这部电影。其中一位年长者说,虽然没看过电影,可听别人说武训是山东人,原名武七。是清朝末年道光年间一位闻名全国的义丐。他为了让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穷得上不起学的孩子能上学,便立下志长期行乞,决心用行乞所得办一所义校,让无钱上学的穷孩子们学得其所。为此,武训备尝艰辛,受尽侮辱嘲讽,三十年不改初衷,终于一腔赤诚感化世人,在人生暮年实现了毕生孜孜以求的梦想,办成了几所义校,使部分穷人家的孩子有了读书机会。
咋一听这个故事,心里还真是有点激动。武训作为一个普通的底层贫民,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艰辛,不计屈辱,一直用折损人格的办法,餐风露宿,饱受心酸,日积月累,最终实现自己的终极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情可嘉,其行可叹,其志可歌。
及至看了电影后,再去翻读毛主席的文章,不禁于酸辛之中频生几多慨叹。武训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频受外敌欺凌的屈辱年代。作为统治者的大清王朝,也早已失去了康雍乾时期的鼎盛辉煌,进入了盛极而衰的没落时期。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扩张掠夺本性慢慢延伸到沉睡已久的古老东方,在试探性的摩擦中逐步尝到了对东方大国中国财富掠夺的甜头。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无可奈何地丧失了天朝上国威严之后,除了委曲求全割地赔偿之外,再也没有了治国安邦的佳计良策。为了维系风雨飘摇中腐朽而反动的统治制度,晚清政府对外继续屈膝投降,对内延续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愚民政策。试图把普通民众的心智紧紧圈缩在封建思想熏染深透的家天下统治藩篱中,使民众永远皈依自己的统治秩序。天真的武训抱着济世救民的理想,试图通过办学校,让穷家子弟在封建统治者设计的轨道上,继续通过所谓的仕途经济,摆脱受压迫受愚弄的命运。这种太过善良和顺从的愿望,虽为占据着统治地位的封建士大夫阶层所鄙夷所不容,可此作为必定是在没有伤害统治者任何利益更没有影响其统治秩序的前提下行进的,故此赢得了统治阶级阵营中一部分开明的其实也算是智慧聪明人士的看好。惟其如此,武训被富贵人家看上去极其下贱的“美好”愿望,才得以部分实现。这也就有了他期望中的义校建成,有了部分穷人家的孩子免费入校读书的机会,有了清王室对武训行为充满矫情的嘉勉。
据说当时电影刚刚发行上映,举国上下一片叫好,连当时的许多中央领导都对之赞赏有加。各大报刊上的赞美的文章更是连篇累牍,对武训的所谓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行为极尽溢美之词。似乎武训的行为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德。
如此状况下,自然引起了本身具有极高艺术造诣且极具敏锐政治眼光的开国领袖毛主席的注意。这部电影出台时候,从几千年封建废墟上诞生的人民共和国尚未度过两周年华诞。国家面临的各种复杂困难和严峻考验才刚刚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生的人民政权正在接受来自国内外反动势力频频制造的严峻考验。作为开国领袖的毛主席,对国家事务的思虑深度,居高临下的视野广度,作为领袖的政治嗅觉,是一般人不会想得到恐怕也根本想不到的。如果像武训那样,为了达到一种善良愿望而不惜自毁人格笑迎侮辱,不去思考研究造成自己和更多人上不起学的社会原因,而完全采取屈就心态希求通过与世无争的自贱行为,来实现自己朴素而美好的愿望,这不正是几千年来存在于国民心中积重难返的奴才心态吗?而这种心态,不正是共产党人几十年奋斗呐喊流血奋斗要彻底改变的终极愿望吗?历史上的武训,作为生命个体来说似乎没有多少可去谴责的地方,顶多人们在腹诽他行为的怪异不可取之后,看到他实实在在地在为穷孩子们着想,心中难免会在一番涌动后滋生出一丝绝对不是由衷敬佩顶多只能是带着酸楚感激的悲悯敬意。这个并不属于艺术典型性的个性素材,一旦经过艺术加工诉诸全民视野,它的影响力就非同一般了。它会使许多思想不觉悟的人们错误地认为,原来想为他人谋利益,想摆脱受压迫受欺侮的状况,任何丑陋自损自轻自贱的行为都是可取的啊。试想,在新中国需要全体民众剪除封建奴役思想,克服建国伊始诸多困难,以一种全新面貌战胜内外敌对势力觊觎新政权颠覆新政权图谋的关键时刻,这种使人不讲气节、不讲行为方式、不去查询自己受压迫底因的“武训式思想和行为”,将会对新生的人民政权产生何等负面甚至是反动的影响!难怪百事缠身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会在那样繁忙情况下亲自操刀,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建议对一部看似普通的电影进行讨论,以便把许多自认为精通马列主义的共产党人从迷途中拉回来,使他们的意识清醒起来,使他们的马列主义思想观念坚强起来,然后再去引导民众逐步觉悟起来。
毛主席在他的文章里,首先从历史背景上对武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武训行为的被奴役性。并且指出在内外反动派联合欺压中国人民的年代里,武训不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是以奴性心态试图通过办学来摆脱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电影作者却把这种“奴颜婢膝的丑恶行为”当做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行宣传歌颂。尤为毛主席所不容的是,电影中以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失败作反衬,极力宣扬武训所走奴才路线的可取性与合理性,这是一心为了国家民族独立解放的共产党人所绝对不能允许和容忍的。作者义正词严地说:“承认或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毛主席的一贯观点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武训所处时代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反帝反封的果敢行为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所在。毛主席曾经告诫过人们:“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到。”这就告诉我们,对待反动政权,必须以斗争的形式推翻它,一味妥协迁永远无济于事。武训面对反动统治者的欺凌,不是像电影中把他救出虎穴的周六那样,拿起刀枪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刀光剑影的斗争,却采取不把自己当人的态度任由他人肆意糟践,以此换取利益实现自己所为的愿望。武训的行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些许好处,但是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绝对不可能让武训善良的愿望和行为发扬光大的。一旦所有的穷苦人都能和富贵人一样享有读书识字的权利,那就等于动摇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础了。他们会答应吗?当然不会。封建统治者恰恰看中的就是武训身上那种逆来顺受的奴性,这正是统治阶级期望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的目的所在。生活里多十个百个武训那样的人,封建统治的秩序依然牢固。统治阶级怕的是周六那样的造反者、叛逆者,这些人的出现才使得统治者如坐针毡,寝食难安。历史前进的主要推动者,是以周六为代表的敢于改变自己命运的广大民众,绝不是武训之类的妥协苟安者。
毛主席在对电影制作者走进误区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后,联系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实际,深刻分析和告诫道:“我们的作者们不去研究一八四零年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和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在毛主席的思想体系里,人民才是文艺工作者全力歌颂赞美的主流,同反动阶级进行不妥协的斗争才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主线和动力。如果仅把自己的事业界定在某一个区域内而不放眼天下大众,文艺创作无异因其简单化贵族化而走向历史的死胡同。联系当前许多影视作品来看,正是在这样危险的路上越滑越远。许多封建大家庭的活动成了主旋律,他们不仅过着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而且还仁慈善良,正义在身,对国家民族极尽热爱之情,对下人对普通百姓无不体恤有加敬若上宾,对内外反动势力总是极力反抗和抵制,似乎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广大的普通民众与官僚豪绅阶层象形之下,总是那么畏缩,那么恭顺,那么俯首听命,那么对主子忠心耿耿感恩戴德。此类影视剧里,连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车夫丫鬟,也一个个穿得比今天时髦城里人还要时尚新潮。他们无不与主人心心相印,堪为知己和朋友。真让人悟不出影视剧的作者们心仪歌颂的究竟是个别贵族阶层还是广大贫民阶层?当我们文艺宣传的主调撇开了人民群众而专事歌颂赞扬少数利益阶层的时候,也难怪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厦里只剩下了被称为精英的人们一个嗓门为利益阶层歌功颂德的声音了。
当然,武训也是底层受欺压者,也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原因是武训的思想和行为不能代表民众的大多数,他所代表的不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主流民意。它的出现,会让人民感到失意而心酸,让利益阶层看了齿冷而窃喜。
在做了上述分析后,毛主席直接把笔锋对准了党内相当一部分自称具有马列主义是非观的人们。指出了这些人在革命胜利以后,沉积于心的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泛起的苗头和危险。对他们丧失鉴别和批判能力的危险性进行了直言的敲打和警示,要求大家对电影《武训传》开展讨论,最终“求得彻底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混乱”。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绝对一流的政治家,毛主席对任何问题的见解总是远高于同时代国内外一切政治家。他对社会主义中国每一步走向的科学预测和正确行为,都因其不可替代的正确性令仇恨他的人直到今天依然彻骨的恐惧和害怕。因此,站在他的角度看他对事物的评价,绝对是敏锐的、正确的,具有无以伦比前瞻性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中国要想真正的独立自主富强繁荣,任何人都需要认真而不是敷衍地从毛泽东身上和他留下的宝贵文献里汲取力量。
2012-3-31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