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标题就是微博热议的一个议题,它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资产阶级经常宣扬的“人性论”。
其实关于人性的讨论古已有之,孟子就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就主张“人性本恶”,那么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呢?都不对!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主张“人性本x”或者说“xx是人的本性”的人,是把人性看做一种从来不变的东西,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观点。事实上,人从一生下来就会受到周围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从而“人性”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毛主席小时候在学堂读书时,先是学的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一类的东西,后来又学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那一套,根本没有学过马列。但毛主席却可以通过与工农相结合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阶级立场,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正如毛主席自己所说“以前我总是觉得工农是最脏的,现在才知道,他们才是最干净的。”
再以我自己为例,看过本号第一篇文章的同志都知道,我也同样经历过一个世界观以及阶级立场转变的过程。以前的我跟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时的我十分不成熟,甚至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但是,自从我了解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真实情况之后,再加上马列毛主义的教育和引导,我也同样可以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也同样可以变成一个唯物主义者。
诸如此类的转变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数不胜数,这正是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我们又怎能把这些东西抛开,视而不见呢?
其次,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张“人性本x”的人们恰恰是把人“提取出来”了,他们不是把人看做社会的人,而是看做在天上“翱翔”,虚无缥缈的人。自私或无私这一类社会意识,是同社会存在密切联系的,当私有制得以扩张,资产阶级取得了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后,必然要将他们的意识和思想观念说成是普遍的、大众的意识和思想。“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已。”善恶观念也同人们的阶级立场紧密相连,“人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中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得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就以上文的孟子和荀子为例,为什么同样是人,却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两个结论?这就是因为荀子代表着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而孔孟一类人却要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度,代表着已经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妄图“克己复礼”,倒回到奴隶制时代。这就是二者观点差别的根本原因。
放在当代社会来说,如果是无产阶级,就会觉得资产阶级的剥削、不劳而获、好逸恶劳为恶,而“不劳动者不得食”则为善;相反,如果是资产阶级,则会觉得榨取利润、赚钱为善,而工人的怠工、罢工为恶。爱恨也是同样的道理。
“究竟有没有人性这个东西呢?我看是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人性。”可见,人性既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真的像资产阶级所说的那样,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么他们如何解释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如何解释杨靖宇将军在每天只能吃一点草根树皮的情况下顽强的与日军斗争?如何解释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位置,在熊熊烈火中一声不吭?难道他们没有“人性”吗?
所谓自私是人的本性,那不过是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反映罢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