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了75%。
这组数字让毛主席震怒了:“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这几乎是对1949年以来的医疗卫生工作最严厉的质疑。
6月26日大发雷霆之后一个多月,毛主席找来卫生部长钱信忠等人,再度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事宜。毛主席说,“我讲的都已经讲了,你们打算则么办?”钱信忠说,“我们打算为农村生产队培训不脱产卫生员。”然后,毛主席对培训多久,怎么带,怎么搞,怎么招生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询问和建议。
农村缺医少药,关键问题就是养不起,用不动,留不住。于是,培养农村“养得起、用得动、留得住”的卫生员,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随后,经短时间培训,农村稍有文化的赤脚医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服务乡民。赤脚医生首先是农民,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靠生产队的工分生活,所以养得起;赤脚医生就生活在村民中间,可以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加上良好的人脉关系,因而用得动;赤脚医生户口在村里,家眷在村里,社会关系在村里,不会像巡回医疗队那样来去匆匆,是留得住的医生。
于此同时,为赤脚医生提供培训和参考材料,也就成为当时医疗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赤脚医生手册》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赤脚医生手册》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此书一经出版,便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它最大的特点是,是生动性、通俗性、实用性、针对性!比如教授营养学知识,就不用“碳水化合物”是“能力的能源”这样的讲法,而是说“糙米比白米补,焖饭比蒸饭补,吃蒸饭要吃米汤”等。
《赤脚医生手册》不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图文并茂,务求实效,成为医学教育史上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
《赤脚医生手册》全书分为3章,包括卫生基础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医疗卫生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书中详细讲解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技巧和方法,为赤脚医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本书还特别强调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卫生保健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三化”(卫生化、文化化、民主化)的工作原则,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一部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它真实记录了当时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在这部影片的宣传海报上,肩挎药箱、头戴斗笠、面孔黝黑、赤脚走在田埂上的形象成了“第三世界医疗界”的偶像。
在长达30年岁月里,《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一直是中国人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它的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在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真正服务大众好东西,不管是人还是物,老百姓都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时至今日,《赤脚医生手册》在民间依旧享有极好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