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人死之后不一定要埋在故土,人间处处都是可以埋葬的地方。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毛主席雄姿英发,志气蓬勃,然而他怎么没想到,有朝一日,他的长子就如他在诗中所写一样,魂飞异乡。
1950年11月25日,年仅28岁的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消息传到国内,毛主席难忍悲痛,最后,在和周总理的商讨之下,毛主席决定将毛岸英和其他133位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埋葬在一起,自此,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永远停留在了28岁。
毛岸英的墓碑之上,少刻了三个字,周总理想要重刻,毛主席却表示:算了吧。
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埋骨朝鲜
1950年10月,毛岸英请命远赴朝鲜作战,毛主席应允,毕竟经历过历史变革的父子二人,早已经习惯了不间断的分别,只是他们二人都没想到,这次分别,竟然成为了永别。一个月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受到美国空军空袭,不幸身亡。
当时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在面对毛岸英的遗体时,悲痛难当。对他而言,毛岸英不仅仅是一个士兵,更是自己的一个疼爱的后辈,他沉默了整整一天后,只能强打起精神给毛主席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报中阐述了毛岸英牺牲前后的始末,其余只字未提。
或许,当时的彭德怀也没有其他语言再增添一二了。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率先知晓,但他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提议暂时把这个噩耗先对毛主席保密。
然而,无论怎么隐瞒,最终还是被毛主席知晓,无奈之下,叶子龙只得向毛主席报告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并且将彭德怀发来的电报拿给了毛主席。
根据后来叶子龙的回忆,毛主席在看完电报之后,脸色难看,却始终没有流泪,只是过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强打精神安慰他,“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什么。”尽管只是一句宽慰人心的话,却还是暴露了毛主席的悲痛,只是他不能流泪。
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新中国的领导人,没有人知道在叶子龙离开毛主席办公室后,那个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的老人,那个刚刚失去儿子的领袖,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度过剩余的那天的。他的痛苦不能展露人前,因为还有很多的人需要他的支撑。
而后几天,毛主席在周总理的陪伴下,整理好情绪,最终在两人的商议下,决定将毛岸英就地安葬,和其他一起牺牲在朝鲜战场的133位烈士埋葬在一起。
或许,在毛主席看来,他的儿子是为了这片土地的安宁而牺牲的,让他长眠于此,能够亲眼看到战争的胜利,亲眼看到这里的人民幸福安居,也算是得偿所愿。
毛岸英的墓碑上,正面撰写着由郭沫若亲自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几个字,而背面则是一篇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同志的长子。
一九五零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公历一九五五年四月。
少刻三个字,毛主席说“算了吧”
这段碑文后来经由周总理的口念给了毛主席听,毛主席泪流满面,他对周总理说:“虽然他只有28岁,却活得有价值……”这是一位领袖对自己人民的认可,对自己战士的认可,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作为一位父亲,他更希望的是儿子平安的归来。
沉默良久之后,毛主席接着说:“碑文很好,只是遗憾没有刻上开慧的名字,岸英和他母亲的感情更好……”杨开慧是毛岸英的母亲,早年牺牲,但是在毛主席领导革命的那段时期,毛岸英一直是跟随母亲生活的,因此,毛主席所说的毛岸英和母亲感情更好,也属实情。
周总理听完,便说可以将毛岸英母亲的名字补刻进去,但是却被毛主席制止了,毛主席说:“不要再麻烦他们了,岸英是我的儿子,用大理石已经是特殊了,不好再搞特殊的,还有那么多志愿军战士要刻碑文的。”说完,还是忍不住老泪纵横。
毛主席有好几个孩子,但是毛岸英是他的长子,也是让他寄予厚望的一个孩子,因为年轻时,自己参加革命,所以和家人聚少离多,毛岸英小时候也吃了很多苦,长大后,参加了革命,又到处学习,父子俩相处的时间实在不多。
记得有一次毛岸英回北京,毛主席本来身体不舒服,结果看到了毛岸英之后,精神立马好了。尽管在父子俩日常的交流中,毛主席表现得更像一位严格的父亲,但是周围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毛主席对儿子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因此,在毛岸英逝世后,毛主席的身心都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创伤,只是尽管如此,在后来彭德怀将军回国报告战情,特意向毛主席请罪时,毛主席还是说了这样一句话。
“岸英是我的儿子,但是从他踏上战场的那一刻,他就是一名战士,一名普通的战士。他牺牲了,也是属于成千上万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员,和其他烈士一样。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说他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没有这个道理。”
这一席话让在场的工作人员直掉眼泪。毛主席终究是将自己的个人私痛埋藏心底,将国家大义放在首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牺牲在战场上的,是一位英雄,所以他为他骄傲。
1958年2月14日,周总理访问朝鲜,他带着毛主席的心意来到了中国志愿军驻朝鲜的烈士陵园,来祭奠所有为中朝两国和平牺牲的战士,他站在毛岸英的墓碑前,难忍悲痛,这个他曾经看着他长大的孩子,就这样长眠于此,他为他骄傲,却也忍不住伤心。
“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周世钊问,为何同意毛岸英上战场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毛岸英当时奔赴朝鲜战场,只是作为一名翻译官随军前行,并不是一个非他不可的职位,那么毛主席为何不阻止他呢?
根据周世钊的回忆,他曾经问过毛主席这样的问题,问他为何会愿意将自己寄予厚望的孩子送到朝鲜战场去,毛主席则是这样回答他的。
“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是主张派兵出国的,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是在父亲的支持下进行的,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战士,更是一枚风向标,毛岸英的奔赴让所有人看到了毛主席对于朝鲜战场必胜的把握。
只是,在毛岸英牺牲之后,或许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作为一名父亲,他也总会想起自己风华正茂就已长眠于地下的儿子,想起他还有妻子在家乡苦苦等候,或许心中也会闪过一丝愧疚。
毛岸英逝世后,毛主席总是避着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毛岸青,即使是在毛岸青生病时,毛主席也只是电话慰问了一下病情。谢静宜曾经问过毛主席,为何不亲自去看看毛岸青,而当时的毛主席沉默了很久,然后说:
“我很想他,也很想去看看他,特别想看,但看到他就想起了岸英,想起了她妈妈(开慧),想起了牺牲的一家人,想起了那个时代……”毛主席的话意犹未尽,就戛然而止了,但无论是谢静宜还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未尽的话语中满含的痛楚和心酸。
毛岸青(左)
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他有太多太多的亲人朋友为之牺牲了,所以他只能继续昂着头前进,直到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务,作为一个领袖,他能在国际舞台上和他国领导者言辞凿凿的争夺国家话语权,丝毫没有惧色。
但是卸下领导人的身份,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父亲,想起早逝的妻儿,他也会伤心,甚至难以面对这些惨痛的过去。所以他逃避,他尽量不去触碰这段回忆,以便自己能够更好为新中国的发展而努力,他的小家在国家这个大家面前,只能被他置于脑后。
我们感念毛主席,是因为他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也是因为他将国家和人民当作心中最重的信仰,人非圣贤,孰能没有私心,在国家大义和个人荣辱面前,并非所有人都能选择国家大义的,但是毛主席做到了,杨开慧做到了,毛岸英也做到了。
我们深以为念,并且将永远铭记,我们所享受的一切幸福安康,都是他们的鲜血为我们铺就而成的。时光荏苒,岁月堪折,五星红旗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成长,而曾经的领路人们,终将被世人铭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