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以下为李克强总理记者会实录:
张业遂: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刚刚举行了闭幕会议,现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李克强总理同大家见面,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有请李总理。
李克强:
感谢记者朋友们在中国两会期间为报道所作的努力、付出的辛劳。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继续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开记者会。我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
张业遂:
感谢李克强总理,现在开始提问。
美联社记者:
我的问题关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中国经济现在正在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以及绿色的增长进行转型,我们看到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债务水平以及监管高技术企业。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颇具雄心的5.5%的增速目标,这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我想问的是,中国政府是否意味着今年将更加重视增长?把增长摆在结构性改革以及减少碳排放之前呢?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这些不同的发展目标呢?另外关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贸关系在中国应对此危机中处于什么位置呢?中国是否担心与俄罗斯之间的这种关系会因为目前对于危机的处理影响到与欧洲之间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到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李克强:
你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速,去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0多万亿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刚才你提到我们今年确定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我还记得,去年就是在这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说你们定6%以上,6%这个目标是不是低了?我们不是没有感到,因为上一年基数低,去年完全有可能实现8%乃至于更高的增长,但是我们还是确定增长6%以上,“以上”是开了口子,乐见其成。但是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杆是按照6%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都要围绕着这个标杆进行,这就使得我们降低了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这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回想2020年,我们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没有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去年乃至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不到1%,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
当然,刚才我讲的,我们制定宏观政策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的,没有评价其他国家的意思。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且为今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挑战,且不说各种复杂环境在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就是我们本身要实现5.5%的目标,它的增量,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十年前我们经济总量还是50多万亿,增长10%,增量有六七万亿就可以了,而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名义GDP的增量。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我们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你们会问,钱从哪里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当然,我们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
如果说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因为正像记者朋友提到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你刚才提到乌克兰局势。当前乌克兰局势世人瞩目,中方也深感担忧和痛惜。真诚地希望乌克兰局势能够得到缓解,早日回归和平。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双边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我们将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同各方发展合作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谢谢。
路透社记者: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已经造成200万难民,数百名平民死亡,人们对核态势升级前景也感到担忧,但中方一直没有对俄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者将其称之为入侵,是否不论怎样中方都不会对俄进行谴责?在俄罗斯面临制裁的情况下,中方是否会进一步对俄罗斯提供经济、金融支持?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制裁的负面影响?
李克强:
我刚才说了,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都是有共识的。
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经提出应对乌克兰局势特别是人道局势的倡议,并将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当前世界经济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会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对各方都不利。中方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建设性努力。谢谢。
现场图 (来源:新华社)
CNBC记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有关研究显示,降费对于小企业的帮助是最大的,减税次之。您能否与我们分享关于减税降费影响的具体数据?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有所减少,对这方面有什么考虑?还有就是涉及消费方面,政府会考虑采取发放消费券等类似的政策措施吗?
李克强:
结论是要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我记得去年到东部地区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他们谈到了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希望国家再出台一些宏观支持政策。我当时就说,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从今年我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我在材料上也看到,有人担心减税降费实施几年了,边际效应是不是已经递减了,也就是说作用不像以前那么大了。这次我们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在2020年经济受冲击最严重时,我们也就是这么大的政策规模,最终挺过来了,而且我们这次调整结构了,把退税顶在前面。所谓退税,就是按照税制的设计,对市场主体类似于先缴后返的税额,我们采取提前退税的办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税额退给企业,规模1.5万亿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我们还会加大力度。
我们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我在政协参加讨论的时候,一位政协委员是企业家,他就告诉我,相比减税降费和投资等其他措施,退税来得最快、来得最好。跑个项目可能有很多周折,退税等于是给企业直接发现金、增加现金流,是及时雨。看来,说破千言万语,不如干成实事一桩,一定要把这项关键性措施落到位。
退税降费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加法,因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今天的减,明天就可能是加。去年我们新增纳税市场主体交的钱,超过了我们当年减税的钱,这是有账可查的。从2013年我们实施增值税改革,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当时我们的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增加了近一倍。因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了,所谓受益是他的效益增加了。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刚才你说到地方财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难,我们注意到了。所以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增长18%,总规模达到9.8万亿。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当然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我们退税的钱是直达企业,考虑到基层的困难,我们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直达市县以下基层。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谢谢。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秀记者:
我们知道去年以来,香港特区先后进行了选举委员会选举以及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今年还要举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一方面是新的选举制度,另外一方面现在香港疫情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大家非常关注这场选举。请问总理对此如何评价?谢谢。
李克强:
当前,香港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特区政府依法决定推迟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集中精力抗疫,我们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央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着香港的疫情,十分惦念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特区政府要负起抗疫的主体责任,中央政府会全力支持抗疫。
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特区政府换届将严格依照基本法相关规定进行。希望特区政府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好、提升好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地位,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想请问总理一个就业的问题。当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企业预期不稳,部分行业岗位缩减,还有的企业出现了裁员。另外一方面新的需要就业人口又在不断增加。请问总理,今年我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谢谢。
李克强:
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我记得去年到企业调研时,有企业负责人跟我说,到了8月份,许多职工向他预支工资,为什么?9月份孩子要交学费。春节前我到西北农村调研,农民就告诉我,他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得花费一万多块钱,还有一个上高中,一年得8000多块钱,靠种几亩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打工的收入。我真是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在努力打拼,打工、就业不仅关系当前家庭生计,也在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未来。
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因为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好有1300万人以上。我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个实例,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我们没有定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我们定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新增城镇就业要900万人以上,结果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经济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速达到2.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是历年最高。还有近3亿农民工要有打工的机会,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有一些企业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在增长的,要有新的就业平台。对于新增需就业人员,我们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那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灵活就业,因为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比较长期的存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确实很辛苦,很多地方在给他们提供暖心服务。作为政府,针对他们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们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说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谢谢。
现场图 (来源:新华社)
埃菲社记者:
疫情发生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在过去两年当中,中国基本是“关闭”,那么中方现在是否考虑将自己目前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变得更加可持续呢?是否有一个向世界“开放”的路线图?谢谢。
李克强:
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传播两年了,病毒一直在变异,一些规律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应的像疫苗保护、有效药物研发等也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当前还是要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相互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努力为世界回归正常共同创造条件。
中国一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国际交往合作,我们会根据疫情的形势变化和病毒的特点,使防控更加科学精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
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与国际组织负责人、跨国公司、企业家对话,他们都希望要保证必要的商务往来。我们已经开通了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对一些关键环节的企业和项目,保障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经验,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逐步使物流、人流有序畅通起来。谢谢。
新华社记者:
总理您好。这些年,我国的营商环境虽然有所改善,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企业办事也方便了许多,但各种干扰仍然不少。请问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方面还会做哪些努力?谢谢。
李克强:
近十年,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我也注意到,今年开年,许多地方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的主题来开会。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生根发芽。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大家可以想象经济的生动局面。但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
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要难的。但政贵有恒,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时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实际上这是在打破利益的藩篱,使惠企利民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惠企利民的措施我们会继续推进下去。
这些年通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亿户,比十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主要是民营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是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我在政协讨论时,那些企业家就说,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那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
大家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看一看,那里都是改革力度大、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多,所以经济蓬蓬勃勃。当然,我多次强调,“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放”也不是放任,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尤其是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群众利益的,像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要加强监管,违规违法的必须惩处。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谢谢。
彭博社记者:
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开启了美国对华接触的时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这一时代已经结束,美中两国现在正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您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禁止在华销售美国的半导体以及禁止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这样的情形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常见呢?
李克强:
50年前,中美两国打破坚冰,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航程。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虽然时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还是希望,双方按照两国元首去年年底视频会晤达成的共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是要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
中美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当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战都需要中美两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应该说,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当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分歧也是难免的。但我们认为,合作应当是主流,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依赖于合作。即使我们在经贸领域有市场竞争,那也应该是良性、公平的竞争。
去年,两国贸易额超过7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近三成。这说明什么?中美合作领域是广阔的,是有巨大潜力的。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双边贸易额还会更大,两国和两国人民都会从中受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择宽处行,谋长久利。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这两年受疫情冲击,我们发现以前有一些经常去的小吃店、小餐馆关门之后就没再开业了,包括餐饮在内,旅游、零售、客运等行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请问总理,在帮助特殊困难行业方面今年我们将拿出哪些举措?谢谢。
李克强:
疫情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其中量大面广的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底子本来就薄,而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的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帮他们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
对这些特殊困难行业,我们已经出台了40多项扶持政策。仅退税这一项,粗算一下,像餐饮、旅游、客运、文化等几个行业就能够享受1800亿元。他们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对那些市场前景好的,金融业也要给予“无缝续贷”。而且对他们需要阶段性减或免房租、电费的,有能力的地方也应该给予支持,这实际上也是业主在拉住客户。
当前,消费需求的确比较疲弱,主要是线下消费需求疲弱。大家可以想像,市井长巷店铺林立、热气腾腾,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如果关门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扶持这些特殊困难行业,不仅是让他们挺过去,而且也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温度,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显示更多生机。谢谢。
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记者:
在疫情持续蔓延、两岸关系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请问大陆方面将如何应对台海局势,维持并且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谢谢。
李克强:
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作了表述,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两岸同胞说到底是一家人,手足亲情任何时候是割不断的,我们愿意继续同广大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对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要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就一定能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福祉。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今年是本届中国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四年多的历程,您认为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里,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您将重点实施哪些政策?以更好地稳定社会信心、回应民众的关切。谢谢。
李克强:
本届政府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和困难叠加。说到最大的挑战,那还是新冠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尽了最大努力。
记得我出任总理时在这里召开第一次记者会,也就是在这个大厅里边,就明确表明,要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这是我们政府的基本任务,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这些年,我们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创新施政方式,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方式来应对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把宏观政策的实施直面市场主体的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减除繁苛,维护公正,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和新动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就业优先,把握国情实际,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等等。政府工作有人民群众认可的地方,也有与他们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这些我们是清楚的。
至于你说到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我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困难和挑战依然众多,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刚才回答问题中已经对应对困难挑战作了说明和阐述。我和我的同事们,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恪尽职守,用实干来践行承诺。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经济一定能够爬坡过坎,实现今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应有的坚实基础。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总理您好。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人仍然感觉到生活不易,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基本民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请问总理,今年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会有什么考虑和举措?谢谢。
李克强:
这些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和GDP增长是基本同步的。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乡差距是明显的,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年初,有关方面给我递了反映民生十盼的材料,我看多数都是基本民生,而且多数来自农民群众。所以政府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当然,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我国现在财政总收入已经有20万亿元了,但并不宽裕。连续10年了,我们尽力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面向农村,因为我们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还有7.6亿,还要进一步加大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面向14亿人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但水平还不高,所以我们今年还要增加人均30元财政补助的标准。我们建立了大病医保的制度,就是拿基本医保去购买商业的大病医保,这样使得一些病种在有些地方能报销到30万元到50万元,高的地方还有不封顶的。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特别是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对因病返贫、因大病致贫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帮助。
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确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办成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保障基本民生既要用力量力,更要用心,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其实民生问题联系着民情、民意甚至是民心,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好日子。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我们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对此事十分气愤。对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平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谢谢。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采访。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张业遂: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提最后一个问题。
日本共同社记者:
总理您好。中国政府表明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提出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要设置“红绿灯”,特别是加强了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但是外国资本则担心因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政府会不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请问中方看法如何?有方法降低投资者的忧虑吗?谢谢。
李克强:
我们说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奋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没有变也不会变,而且我们的外商投资法都有明确规定,要说变只会向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投资贸易的方向发展。
外商来华发展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了投资、销售渠道,带来了我们需要的商品,对大家都有利,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呢。刚才我讲到“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当然,也希望企业在发展当中都是规范健康的。
中国太大,你要找个案都能找得到。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现在进口对工业的综合影响度超过70%,我们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而且连续五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当然,总体上我们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但这也表明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大,各类投资都有很大空间。
相关国家和我们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今年正式实施,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我们会利用这一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谢谢大家!
张业遂:
感谢李克强总理,感谢大家对大会的关注和报道,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