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下放以后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下放以后 第4版() 专栏: 下放以后 本报记者 古维进 中共湖北省黄陂县祁家壪区委副书记丁道炳来到祁站乡有几天了。这是他的家乡,六、七年前,他在这里当'...

下放以后

第4版()
专栏:

下放以后
本报记者 古维进
中共湖北省黄陂县祁家壪区委副书记丁道炳来到祁站乡有几天了。这是他的家乡,六、七年前,他在这里当过农会主席,现在上级派他回来担任党总支书记。他年青、热情、能干。
来这里不久,他就听到群众这样谈论他:
“他呀,和过去不一样了!来来往往的尽是一些干部。”
“当然囉!现在是区委副书记嘛,还能像从前当农会主席那样,经常和咱们在一起。”
“他这回下派,不一定是实干的,可能是带个头,做做样子的。”
丁道炳吃了一惊。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首先想了想自己的工作方法:回乡以来,自己还是带着当区委副书记的“原则领导”作风——传达布置的多,实际干工作的少,接触的人也没有跳出干部的圈子……这样,怎么不引起群众怀疑呢?月亮慢慢西斜了,他还是睡不着。他的思想渐渐转到这个上头:现在,一切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一个党总支书记,一举一动,党员和群众都在眼睁睁地望着他,他的工作作风必须具体、深入,处处以身作则呵!……
以身作则 吃苦在前
春耕准备工作已经布置下去了,下面进行得怎样,丁道炳和干部们都不大清楚。丁道炳到群力社(重点社)第四队了解情况。
第四队正在开会讨论全年生产计划,发言的人不多,会场静悄悄。丁道炳环顾周围的人,多半是没精打采的样子。他悄悄地问妇女队长李金容:“怎么,大家肚子没吃饱吗?”李金容说:“去年丰收,饭是有得吃了,生活没得问题。”丁道炳说:“为什么大家那样没劲头呢?”李金容说:“大家在生产计划上要求水稻亩产千斤,可是,把肥料账算了一下,差得很多,大家都失去增产的信心。”
散会以后,丁道炳建议队长等召集老农座谈会研究积肥的问题。会上,大家开动脑筋,倒也找到一些肥源,可是,还不能完全解决缺肥的问题。大家焦急地瞅着丁道炳,丁道炳想了一想,说:“我在祁家壪(区级机关所在地)的时候,看见街上的阴沟有许多泥巴,把它清理一下,可以解决不小的问题。”大家没有作声。丁道炳心中诧异。半晌,李金容说:“这倒是一个好肥源,就是阴沟的泥巴太臭了,街上又有许多人,恐怕谁都不好意思去挖;难得把人动员起来。”丁道炳说:“积肥么,还怕丑!你告诉大家,明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挖。”当下大家半信半疑;想到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在区里干了多年工作,生活和农民不大一样了,现在要和农民一块积肥——到众目睽睽的祁家壪街上挖臭泥巴,未必能办到吧?
但是第二天一早,丁道炳穿上草鞋,卷起裤脚,挑着新买的粪箕,拿着新买的铁锹,带着社员到祁家壪挖泥巴了。社员看见他这样子,非常高兴,有五、六十人跟他一块出发了。
到了祁家壪街上,人们都围着他们看热闹。和丁道炳同行的工作员小刘有点不好意思。他低低地和丁道炳说:“这样搞,恐怕不是办法。”丁道炳说:“为什么?”小刘说:“干这肮脏活儿,不在群众中丧失威信?”丁道炳笑笑说:“不见得!不能领导群众增产,才是真正丧失威信呢!”说罢,第一个跳下阴沟,搬开石头,把黑油油的臭泥巴,一锹一锹地往上掀。大家看见书记先动手,都积极干起来了。
第二天,丁道炳发现参加积肥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队里的全体干部和一般社员,还有从来不参加劳动的一些妇女,其中有两个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婆。大概是两三天的功夫,第四队在祁家壪积了七十一亩田的肥。全队的缺肥问题解决了。
接着,丁道炳就到各队了解春耕准备工作的情况。各队在这一工作中和第四队一样,还是缺乏肥料。丁道炳和社干部研究,决定在全社开展挑塘泥突击周运动。
运动一开始,天气阴沉沉,刮着小北风,冷雨和冰雹一阵一阵地落着。人们冻得不愿出门。分支书记老吴皱眉说:
“糟糕!运动搞不起来了,怎么办?”丁道炳说:“快下秧了,不先把塘泥挑到田里发酵,是不成的,一定要把运动搞起来。”“可是,天气不由人呀。”“莫急,咱们来想办法。”“有什么办法?”“干部带头挑塘泥!”“这样的天气,带头?……”“是的,越是刮风、下雨,干部越要带头干呵!”第二天一早,丁道炳戴着斗笠,挑着粪箕,往塘里走去。老吴和支部委员都跟着走;他们一边车水,一边挑塘泥,干得挺起劲。社员知道这件事情,七嘴八舌地谈起来了:
“人家是肉,我们也是肉,人家不怕冻,我们还怕冻?”
“干吧!小雨当阴天,阴天当天晴。”
社员都出去挑塘泥了;静静的田野里,霎时间热闹起来。每天有两三万担塘泥送到田里。到突击运动周结束,全社挑塘泥由原计划十一万担增加到十六万担。
丁道炳在群力社领导群众积肥的事情,很快传遍全乡。当时乡里的春耕准备工作最大的问题,也是缺乏肥料。干部都学习丁道炳深入社、队里领导群众积肥。全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积肥竞赛运动。
虚心学习技术
积肥竞赛运动结束不久,到了栽早稻季节。天气还是很冷,而且阴雨绵绵。栽下的幼小的秧苗受不住这个自然灾害,普遍呈现枯黄之色,照群众的话说来,就是成了落后苗了。早稻的生长期很短,必须赶快挽救,才不致错过季节;挽救的办法是上追肥——上肥效最快的是化肥(即硫酸铵)。
为了上化肥,丁道炳苦恼透了。在他,完全相信使用化肥对挽救秧苗是有很大的效力的;可是,去年群众使用化肥后,认为不顶事,现在提起化肥,群众都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干部也有同感。丁道炳曾不止一次给大家说明利害:全乡的早稻落后苗有一千多亩,如果不设法挽救,将来要少收几十万斤粮食。但是群众还是不愿意使用化肥。有的干部强迫群众使用,却引起群众很大的反感。丁道炳心中琢磨起来了:群众这样不愿意使用化肥,是不是化肥真是不顶事?不!政府决不会把不顶事的肥料向群众推广的,问题在于自己缺乏说服群众的办法呵!他记得有好几次动员群众使用化肥时,群众这样问他:你说化肥好,好在哪里?你用过吗?真是顶事吗?……这些话,问得他哑口无言。他左思右想:自己对于生产真是这样外行吗?不!自己虽然脱离生产六七年,对于生产知识还是有一套的。前些日子,不是把积肥运动领导起来吗?最近栽秧期间,也帮助一些社合理安排劳力,有的社栽秧,杪田不合质量标准,自己也做出样子给大家看……可是,现在社员对化肥提出许多问题,自己为什么不能答复呢?唉!还是自己的生产知识缺乏,特别是对于使用化肥等新的技术,几乎是完全外行……想来想去,他觉得:不能满足过去的生产知识了,必须学习新的生产知识,才能把工作领导起来呵!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为了挽救秧苗,丁道炳下决心把化肥的效力和使用方法等搞清楚。
丁道炳访问了去年使用过化肥的人,一个个地向他们征求意见。开始,人们还是说化肥没有什么效力。可是,访问到丁道才时,他笑嘻嘻地说:“要说化肥没有效力,给我用吧。”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有丰富生产知识的老农。他的话使丁道炳的情绪振作起来,连忙说:“真是有效力吗?”“当然有!不过需要使用得当。”丁道才还是笑嘻嘻地说:“开始,我有四亩田使用这种肥料,没有见效——枯黄的秧苗一直不转青。我研究原因,是秧田的水太深,化肥撒下去,没有落到土中,就在半途溶化,秧苗的根不能很好吸收肥料,当然不会转青。后来,我把秧田的水放浅一些,才撒上化肥,结果秧苗三五天就转青了。收割的时候,每亩田(大概有十二亩)还比一般的田提高产量一百一十斤。”当下丁道炳十分高兴,随即找了二亩秧田,在丁道才的指导下,施上亲自买来的化肥。过了四五天,秧苗都转青了。
现在丁道炳觉得对于使用化肥有发言权了!他组织全乡的干部、老农、技术员、积极分子等来参观他的二亩秧苗,由丁道才讲解化肥的效力和使用方法。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转变了群众对化肥的看法。全乡一千多亩早稻落后苗都施上化肥了,秧苗很快由黄转青,不久,还赶上一类苗的生长。
丁道炳把这次试验使用化肥的成功,叫做学习新技术的第一课。接着,他又开始了第二课:结合技术员、老农等培育各种作物的试验田。他的新技术知识逐渐丰富了。
全乡的干部在他的影响下,培育了五百多亩试验田。(附图片)
他组织全乡的干部、老农、技术员、积极分子等来参观他的二亩秧苗,并向他们讲解化肥的效力和使用方法。阿 老插图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