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找到了治理沙颍河的钥匙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找到了治理沙颍河的钥匙 第2版() 专栏: 找到了治理沙颍河的钥匙 新华社记者 君谦 去年12月间,中共河南省委召开的沙颍河治理工作座谈会上,认真总结了过'...

找到了治理沙颍河的钥匙

第2版()
专栏:

找到了治理沙颍河的钥匙
新华社记者 君谦
去年12月间,中共河南省委召开的沙颍河治理工作座谈会上,认真总结了过去沙颍河流域个别地区全面治理的典型总结,并吸取全面治理漭河的经验,提出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治理沙颍河的方针。沙颍河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在三年内完成流域内的初步治理,在一次下雨二百公厘的情况下,在山区和丘陵区做到水不下山,土不流失;在平原地区,做到就地吸收处理,在低洼易涝地区,做到水不外流,并蓄水灌溉。这样的治理可以使流域内基本上消灭水、涝灾害,基本上达到全流域水利化。暴雨被分割处理后,使沙颍河中游周口站的汛期流量,一般不超过二千五百秒公方,特大洪水时,不超过三千秒公方。这样就可以保障京广铁路和漯河、周口两市及沙河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
沙颍河的过去
沙颍河在淮河支流中,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都属第一。沙颍河干流长六百一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三万九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绝大部分在河南省许昌专区境内。
颍河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县少宝山,往东南行,经禹县、襄城到临颍县横穿京广铁路,经西华到周口市西,先会沙河,再与贾鲁河汇流,到安徽省的阜阳附近和茨河、泉河汇流,到颍上县的沫河口流入淮河。沙河源出鲁山县西南的尧山,东流到襄城县东南会北汝河,经舞阳县东北和郾城,穿过京广铁路,经漯河市到周口市西汇入颍河。
历来水旱灾害严重的沙颍河流域,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常波及河南、安徽两省的九个县。
开始治理淮河以来,在淮河大支流的沙颍河上,已经做了许多工程,如疏浚整理河道,加强堤防,洼地改造,在颍河上建成了白沙水库,在沙河及其支流澧河之间筑成了泥河洼滞洪工程,上游山区和丘陵区做了大量的保持水土的工程,和大批小水库。这一系列的工程,减轻了沙颍河的水灾,也初步开发了水利。如1956年和1957年,沙河连续出现特大洪水时期,由于有泥河洼滞洪工程及时蓄泄洪水,保障了泥河洼以下京广铁路和漯河市、周口市及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1952年建成白沙水库以后,颍河上游的洪水基本上解决了。但沙颍河支流多,洪水量大势猛,却没有控制大部流域面积的枢纽性的巨型峡谷水库,要在干、支流上,花很多的钱,用很长的时间,兴建许多大型水库才能控制住洪水。如河南省水利厅计划在沙颍河上建筑总库容十七亿公方的三座水库。这三座水库只能控制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要十年才能建成。这是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
为什么要采取“三主”方针
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合作化后的有利条件和已有的治水经验,决定以蓄水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来治理沙颍河。根据沙颍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雨量计算,每平方公里的雨量大约分担十二万方水,而一亩耕地平均八十方水,少水年还不到这个数目。如把全年水量都蓄起来,全部耕地一年能给三次到四次水。这样作,就能把十年一遇的洪水的三分之二都蓄起来,基本上可以消除洪水灾害。这样是否有可能?许多先进的全面治理的典型都证明: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广泛搞各种小型工程,完全能够作到。
在沙颍河上游山区和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面,自去年春季学习了山西治理大泉山的经验后,也有了新的进展。去年汛期,已完成的工程,绝大部分不仅经受了洪水考验,并且基本上达到在一次降雨二百公厘的情况下,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白沙水库下游的禹县,去年上半年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做了谷坊、梯田埂、水簸箕、截水沟、鱼鳞坑等工程,控制面积七十七平方公里多,加上其它农业技术改良措施,去年就由老缺粮县一跃而为余粮县。沙河支流北汝河上游的郏县的山区里,建筑了六十座小水库,蓄水八百七十四万多公方,可浇地十万亩,其中八万亩是多年的干旱地,因为蓄水灌溉比不浇水的地每亩增产七十斤;山下二万三千亩耕田也避免了水冲沙质的灾害。颍河发源地的登封县,境内有中岳嵩山等大山,从1956年春以来,建成了一百三十四座小水库,共投资八十万多元,其中国家投资只有十万元。小水库加上渠道、谷坊、水囤等工程,做到在一次降雨一百到一百五十公厘的情况下水土不流失,1956年的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一百九十三斤提高到三百六十斤。
在下游平原和低洼易涝地区,同样可以贯彻以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利用挖坑塘、壕沟、筑畦田、围田等方法,分割雨水,节节拦蓄,既能避免雨水集中,也能蓄水灌溉,或将旱田改种水稻、改种耐涝作物。沙颍河流域在这方面也创造了很好范例。郾城县沙河以北,渚河以南的稻草湖一带,大力挖沟,建筑节制闸蓄水;抬高路基分割雨水;节节拦蓄,控制径流。去年虽遇暴雨,麦田没有积水成灾,小麦由1955年的亩产一百一十五斤,提高到一百四十六斤。
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整个沙颍河流域的自然面貌根本改观,沿河人民长期受水灾和旱灾交错袭击的日子也将结束。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