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试谈影片“奥赛罗”的艺术处理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试谈影片“奥赛罗”的艺术处理 第7版() 专栏: 试谈影片“奥赛罗”的艺术处理 屠岸 记得京剧“文昭关”里,伍子胥髯口变得很快,伏在桌上不一会功夫,惨满变'...

试谈影片“奥赛罗”的艺术处理

第7版()
专栏:

试谈影片“奥赛罗”的艺术处理
屠岸
记得京剧“文昭关”里,伍子胥髯口变得很快,伏在桌上不一会功夫,惨满变成了白满。人在精神上极度紧张的时候,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须发尽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传说。使我想起这件事的却是我最近看的根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的苏联影片“奥赛罗”。奥赛罗轻信了阴谋家亚果(一译埃古)的诡言,掐死了自己的清白无辜的妻子苔丝德梦娜。影片上的奥赛罗原是黑发,当他扼死了妻子从帷幕后出现时,他忽而满头白发。这是电影导演尤特凯维奇的处理,莎士比亚的原著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明文字。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粗心的观众也许根本没有注意到。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处理。奥赛罗原是把苔丝德梦娜当作纯洁的天使那么宝爱着的,但当野心家亚果一而再地在他面前挑拨扇动之后,他对妻子由至爱而至怀疑,由怀疑而至极恨。对奥赛罗来说,他的悲剧是理想的破灭:天使原来是娼妓!不是由于嫉妒,而是为了除恶,他于是杀妻。虽说是为了除恶,但究竟是杀死了自己最爱的人,因此精神上经历了巨大的折磨。几分钟的时间好比熬过了几十年,精神上、肉体上都极度衰老了。于是顷刻之间须发尽白。这是艺术的夸张,也是艺术的真实。
奥赛罗杀妻一场戏是全剧的最高潮。电影导演对这场戏的处理有许多独到之处。当白发苍苍的奥赛罗听清楚了爱米莉霞揭露的事实真相并亲眼见到亚果把自己的妻子——爱米莉霞刺死之后,银幕上出现了一个由远而近的特写镜头,奥赛罗的黧黑的面部迅速地向观众迎来,突然,奥赛罗的两眼在一道白光下闪闪发亮!啊,傻瓜,傻瓜,你到现在才知道亚果是披着人皮的野兽,你到现在才明白苔丝德梦娜是纯洁忠贞的!痛悔吧,号啕吧,疯狂吧……大错已经铸成了!然而,终于明白过来了,好像瞎子的眼睛又亮了。一道白光下两只圆睁着的炯炯的眼睛,表达了多少思想和感情的浪潮!从这一双眼睛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坚强的和深邃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幸福和痛苦是广阔无际的”(别林斯基谈莫却洛夫扮演的奥赛罗时说的)。
电影导演充分运用电影的特殊技巧来拍摄了这部著名的莎剧。除了由于银幕的要求而删节了原著中部分台词、增加了个别场景以及颠倒了原著中的个别场次以外,电影的特性还表现在背景的自由选择和镜头的灵活运用上。莎剧原著本来就是“三一律”的叛逆,根据剧情要求,场景变换本来就较多。但比起电影来,舞台剧总是要受到更多的空间限制的。在这一点上,电影更接近小说;尽管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跟舞台剧更接近。把舞台剧改为电影,如果在突破空间限制方面束手无策的话,那就很容易使观众感到像看舞台艺术纪录片那样沉闷。“奥赛罗”在这方面却显得特别出色,形成了它艺术上的一大特点。尽管它还有缺点(例如删去了某些重要场子与对白),但它在这方面的安排和处理却造成了任何高明的舞台剧导演所无法达到的艺术境界,因为这些安排和处理属于电影艺术所特有的技巧范围。不妨仍以奥赛罗杀妻后的戏为例:
当亚果的阴谋败露之后,奥赛罗抱起苔丝德梦娜的尸首,走上一级级的石梯,走到塔顶上;当众人寻找奥赛罗时,他们在炮塔顶的平台上发现了奥赛罗,他正欲哭无泪地守候在苔丝德梦娜的身旁。炮塔后面的背景是宁静肃穆的大海,这时正是黎明……当奥赛罗作了那有名的自白之后,它就用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倒在苔丝德梦娜身边。在莎剧原著中,这整个一场戏即第五幕第二场也是全剧最后一场戏始终是在“城堡中的卧室”这一地点进行的。而电影导演把原著中的这一场戏安排在两个地方:前一部分在卧室中,后一部分在塔顶上。这样并没有割裂整体,反而加强了气氛:杀妻是在令人压抑的石头城堡之中,忏悔是在大海之旁,黎明之时,光天之下。
同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原著中第四幕第一场,地点是城堡前。然而这一场戏搬到银幕上以后,却变成为山路上,大船旁,船舱里,海边,海上,码头上……而且变换这些地点不必在原著的台词中增加一个字(只有为了适应电影的需要而删节了某些台词),却依然显得十分自然,毫不生硬。比如亚果在奥赛罗面前进谗那一段对白,就被处理成二人骑马走山路时一边走一边谈,等到亚果诬蔑苔丝德梦娜已经失贞时,奥赛罗一言不发,驱马疾驰,表现了极度的痛苦。在舞台上,这只能通过演员的念词及其他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在银幕上,一个策马狂奔的镜头,就恰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汹涌的情感:万箭穿心,痛极恨极!接着,奥赛罗从马上下来,进入船舱,船舱是那样阴暗狭窄,正是在这个使人窒息的环境中,奥赛罗失去了理智……舱里,是落入陷阱的奥赛罗,舱外,是亚果一手安排的他自己与凯西奥的谈话……镜头不断地变换着。但如果在舞台上,这些剧情就只有通过舞台剧的处理方法——舞台调度来表达。这里,我还想倒回去谈一谈原著第三幕第三场在银幕上的处理。这场戏在原著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全剧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场戏中,亚果的阴谋在奥赛罗身上实现了。原著中这场戏的地点也是在城堡前。而银幕上这场戏的地点却是在花园中,海岸边,台阶上,水池旁,城楼门口,军营中,沙滩上;从宁静的葡萄架下到不宁静的海边,从长嘶的骏马,杀人的大炮,到动荡不安的沙滩上——晚潮澎湃,去而复来。我们见到亚果与奥赛罗在一只大铁锚旁跪下对天起誓,让海水冲湿了自己的一双腿……一个放毒已久,一个中毒已深,任凭你海?汹涌,也无法洗去这一片毒氛了。像这样的处理手法,只能是电影所特有的。
我觉得,导演还善于运用明喻、暗喻、对比等手法来加强气氛。银幕上曾两次出现刹那的大海景色:风平浪静,海天一色,白云飞飘,海鸥高翔。有一个镜头还特别像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海景画家艾伐佐夫斯基的一幅名画“风平浪静彩云浮”,表现出一种开朗、崇高的气氛。观众也许会发生疑问:为什么插入这样的镜头?原来,紧接着后面就出现了纯洁的苔丝德梦娜,导演是用这种境界来烘托她的人格的。有一次是奥赛罗在阴暗的船舱里挥刀准备杀人,忽然出现一幅海景,传来苔丝德梦娜的歌声,她正在海中帆船上引吭高歌!(原著中奥赛罗台词中有“啊,她唱起歌来,可以驯服一头野熊的心!”这句话在电影中删去了,但导演却根据这句台词设计出了苔丝德梦娜在大海中船上歌唱的绝妙镜头。)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还有这样的场景:亚果与奥赛罗在海边边走边谈,亚果有计划地挑拨起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镜头一直在移动着,二人逐渐走近晾挂在海滩边的一张张渔网中,等到亚果说“我看你很生气吧?”而奥赛罗回答“不,还好”时,实际上奥赛罗已经对妻子怀疑了,生气了,也就是说,陷入了亚果的罗网。这时,从银幕画面上,我们见到奥赛罗的形象完全被渔网遮住了(当他从鱼网中脱出来后,他的脾气秉性从此大变了)。像一条鱼似的,从这一刻起,他已经落进了亚果的渔网而不能再回到自由的大海里去了。
文章已经写得太长了。关于“奥赛罗”的思想意义,因为懂得太少,不准备多谈了。然而应该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和苔丝德梦娜作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进步思想的体现者,及亚果作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极端凶恶的个人主义野心家的代表者,在影片中是通过个性化的刻划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而被爱憎分明地表现出来了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