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第7版(经济专页)专栏: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辛仁周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信息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第一,推进信息化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产品商品率低,在扩大对外开放条件下,国内农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农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开放要求的反映,也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低,农民因市场信息不畅对国内外农产品需求变化了解不多,不能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密切相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这有利于广大农民方便快捷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近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为本地农产品找到了销路,有的还进入国际市场,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二,推进信息化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各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都与时代紧密相关,成功的范例都是吸收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是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比较粗放,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
第三,推进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主要依靠土地等自然资源,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村就业问题突出,迫切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占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信息化对促进调整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增长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就业不充分问题。
第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措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目前出现的城乡信息化水平扩大的趋势,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反映,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司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