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以培育非农产业为基础推进城镇化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以培育非农产业为基础推进城镇化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以培育非农产业为基础推进城镇化 冯俊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形式是人口以'...

以培育非农产业为基础推进城镇化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以培育非农产业为基础推进城镇化
冯俊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形式是人口以更高的密度在某些地区相对集中,其本质是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形成非农产业经济量凝聚的区域。规模型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规模型的非农产业承接。自发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难以形成规模型的非农产业的,而自发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又是无序的,很容易引起城镇的就业、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城镇的有序发展,避免“城市病”的出现,积极地、主动地培育城镇非农产业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非农产业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依附于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化,也依附于农业劳动力向新产业转移的适宜性。
  为了减轻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理想化的思路是鼓励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转移。但实际上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主要是大、中城市,究其原因,是小城镇的非农产业规模尚不足以吸纳所转移的劳动力。因此,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核心应该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非农产业,并形成规模效应,提高非农产业的积聚度,向富余的农业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强吸引和容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很长的时期内主要是流向第二产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态势才有所改善。事实上,由于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素质要求比较高,而农业富余劳动力又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在现代化的第二产业中寻求就业机会是相当困难的。随着第二产业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产业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空间会变得更加有限。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小城镇因其与农业区域联系密切的地域特点,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应当是其发展非农产业的首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既适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较快就业,又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半径相对缩小,既可减少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又能更直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资本积累是构筑非农产业规模的重要条件。由于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其资本收益率高于小城镇,导致资本更大规模地向大、中城市集中,这就加剧了小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困难。一方面是小城镇财政的劣势,另一方面是农业富余劳动力两手空空向城镇流动,在缺乏资本基础的情况下,小城镇非农产业的培育确实很难形成规模。而在城市产业资本尚处于未饱和状态的条件下,鼓励资本向小城镇流动也是一个缺乏动因的、不现实的想法。因此,必须在农业富余劳动力流动这一基本动因的基础上,发掘规模化的非农产业培育的资本积聚动能。
  要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可靠转移,基本的条件是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缺乏这样的基本条件,流动的农业劳动力将始终无法彻底摆脱作为最后保障的原有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样既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也会使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处于不稳定的松散结构状态。
  城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而目前实现这一转化的惟一途径是国家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之转化为国有土地。在这一途径中,农民获得的补偿尚不足以构成其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资本积累。如果设想另外一种途径,在城镇的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留其土地的所有权,按照城镇规划完成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化,并且在资本意义上实现其土地的所有权,以土地资本为基础从事非农产业,使农业富余劳动力从简单地依靠劳动力走向资本、劳动力兼有的就业转化。这就既可以满足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初始资本积累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农民通过土地获得基本保障的需求。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