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第7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第7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面对传统文化的日渐失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李舫
  经济竞争与文化竞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风俗、民族体育活动等,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成为各民族赖以绵延发展、增加凝聚力的纽带,也成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以及联系世界的桥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感慨万端地说:“科技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民族民间文化是个浩大的题目,我们应该在这里多做些文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制定了文物保护的法规,1982年,公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对它进行了重要的修改,该法实施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作用。
文化传统的破坏与流失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全球化的日益增强,随着科技手段和文化传媒的日新月异,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流失。
  当前,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比,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存在某些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的冲击,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前不久贵州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忧心忡忡地说:“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特性一直为世界所瞩目。但是,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期,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迅速瓦解与消亡。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使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变化,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中曾经中肯指出的:“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摧毁,正如一个现存物种的消失一样,是令人不快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破坏与流失表现在:
  ——民族民间文化损毁、消亡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在消亡,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民居建筑群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由于依靠口传心授而长久流传,但近年来,由于掌握这些技艺的艺人年事已高,这些民间技艺往往因老艺人的离世而逐渐消亡。
  ——缤纷浩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专门人才、管理手段及经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流失情况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私下收购、倒卖盗卖民族民间文物珍品,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各种商业操作,使这些文化资源大量流失,使某些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发生严重变异,甚至出现了一些损害民族情感和尊严的事件。
  ——大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保护经费不足,长期以来,很少有专项的事业经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断层。
“地球村”文化资源断层与寻根
  国际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其实是在保护民族发展的最初根源与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转折时期。文化传播模式的革命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一种知识模式与另一种知识模式、一种文化传统与另一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距离,也使人们居住的空间及信息传播的时间相对发生了变化,地球成为了另一个意义上的“村落”。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保护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不仅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丹麦、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研究;日本、韩国等国家专门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财产调查、认定功能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或保持团体、资助其进行传承等方式,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弘扬;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对文化遗产进行“总普查”,目前,法国有1.8万多个文化协会将保护和展示遗产作为自己的工作。
  不仅是专家,各国政府也纷纷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与否,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能够保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从今年年初开始,文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这项工程计划通过17年的建设,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网络化。目前该工程已经初步确定了第一批10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其中综合性试点包括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宜昌市,专业性试点包括河北省武强县年画、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海南省黎族窗同绵纺织工艺、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族民间文化保护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迥巴藏戏、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令长期自觉从事民间保护的人们甚感欣慰。
为保护寻求法律机制与保障
  文化既是统一的力量,也是分离的力量。文化传播和通讯渠道的发达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今天还有许多最紧迫的问题超越了文化的界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做出了许多不懈的努力,2002年9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三次国际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并积极组织起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该公约草案将计划在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讨论审议,同时也呼吁各国加强立法,建立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标志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自觉意识。同时,保存和保持各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和2003年命名了两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日本的能剧和狂言、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印度的卡提亚达姆梵剧、厄瓜多尔和秘鲁的萨培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现象等被收入其中,我国的昆曲和古琴分别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代表作。这其实也是在说,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尚未发掘和保护,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了。
  文化的提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海洋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第一轮改革开放中没能走上第一线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方知识和传统文化将成为今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他认为,有了丰足经济、文明政治、开放社会和多元文化的中国将更需要搭建不同文化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理解、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这是国内民族团结、国民认同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是国际上适应全球化进程和现代世界体系的要求。
  在谈到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寻求法律依据时,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说:文化部在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以及举办国内座谈会和国际研讨会的基础上,于2002年8月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这一基础上正在加紧开展立法起草工作。这项立法主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为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机制和保证,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附图片)
题图: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智利复活节岛上神秘的巨人石像。
  周剑生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