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电视剧咋成了电“话”剧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1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电视剧咋成了电“话”剧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电视剧咋成了电“话”剧 李建勋   我们一群退休了的老干部,是央视一套电视剧的忠实观众,却对'...

电视剧咋成了电“话”剧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电视剧咋成了电“话”剧
李建勋
  我们一群退休了的老干部,是央视一套电视剧的忠实观众,却对前一阵播出的《至高利益》纷纷中途告别。在党政机关工作了数十年的老干部对此难以激起情感的波澜,为什么?
  《至高利益》塑造的是领导干部李东方的艺术典型,却没有刻画出生动感人的视觉形象,给予受众的可视的感性形象太少,只能令人悦耳而不悦目。这就陷入电“话”剧的尴尬,而失去了电“视”剧的应有特征。
  在荧屏上塑造像李东方这样的艺术典型,竟然让人在社会生活可见可感的矛盾冲突中,很少看到活脱脱的社会先进生产力龙腾虎跃的场景,没有看到多姿多彩的高技术园区和高教院校的场景,没有看到迸发着广大人民群众活力的场景,没有看到塑造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群像。即使偶尔闪出某些镜头,也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不知怎么的,层层的李东方们总是停留在“会海”中,停留在“话海”中。在荧屏的画面上,不是开会做报告和发言,就是座谈和交谈,特别是在第7集、第15集和第19集中,“会海”和“话海”占据了一集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这同可视性的电话会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把电视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降到临界以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思想性也就要打折扣了。
  该剧在第1集中展开的矛盾冲突,是从一个干部的口中说出来的三大问题:小孩落入无盖的下水道中,田壮达的潜逃和中江的工业污染。并且把污染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在全剧的首尾,基本上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戏,而不是运用艺术形象去表演故事,去做戏,既缺少生动的细节,精彩的情节,也就无法构成玲珑剔透的一串珍珠,更不能造成腾挪跌宕的波澜。这样的现象,可惜并非仅此一家独有,这就应该发出此路不通的信号了。
  创造主旋律电视剧的编导,必须从感受生活的真实的第一步,进入理性思考,给以审美的评价的第二步后,还要迈进到再升华成艺术的真实的第三步,才能锤炼成完美的艺术品,既不能走到第二步就半途而止,也不能浮躁出炉,否则将会成为半拉子的电“话”剧,而难以成为悦目怡情的电“视”剧。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