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科研扎根于大地——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科研扎根于大地——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科研扎根于大地 ——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新华社记者 江山   说起这些'...

科研扎根于大地——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科研扎根于大地
——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新华社记者 江山
  说起这些年来河北农业的发展,人们都要提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综合性科研单位,多年来一直坚持实行科研与生产、开发、经营相结合,使得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取得科技成果2490项,培育出粮、棉、油、瓜果、蔬菜等新品种200多个,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681项,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研立项“本土化”。他们始终将自己定位于地方性、综合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始终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坚持把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振兴河北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科研与经济的贴近度。
  “十五”以来,面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他们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科研方向,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了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培育出了“冀豆12”、“冀黄13”大豆品种,研究出“冬小麦一年五代快速育种技术”、“设施蔬菜害虫天敌工厂化生产与生物防治技术”等。近两年,他们为农业生产提供物化成果300多项,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300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4亿多元,深受农民欢迎。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和本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新要求,他们率先在全国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中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来的13个研究所、1个直属试验场,改建为11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17个科技型企业。增设了动物科学、药用植物、产后加工、农业经济等新兴学科;立足可持续发展,充实加强了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节水旱作农业、生物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量。
  科研人才“梯形化”。该院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传帮带”、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等措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各方面人才。以小麦育种专家智一耕、谷子育种专家李东辉、苹果果树栽培专家马希满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不仅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而且为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那种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甘当人梯、培养人才的园丁精神,影响和激励着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茁壮成长,成为继往开来的科技专家、管理骨干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栋梁。近年来,该院又培育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3名、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32名、省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24名,具有省级突出贡献专家以上称号的各类专家达31名。最近,他们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着力抓好科研、经营、管理三支队伍建设。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求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要成为“政治家+管理学家”;院长、副院长要成为“科学家+经济学家+
  管理学家”;处长、所长要成为“科学家+管理学家”或“经济学家+管理学家”。
  开发经营“一体化”。科研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开发和经营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依托。该院将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使科研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和引导市场。为适应改革分流人员的需要,他们面向市场选课题、搞科研,面向市场建公司、办企业。
  科研机构通过公司(企业)使科研成果得到了及时转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科研机构短缺的科研经费得到了及时补贴,增强了科研后劲;公司(企业)在科研机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支撑下,不断物化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获得了公司(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公司(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近3年来,该院所建立的17个科技型企业,共注册资金9000余万元,生产种子、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牛奶、兽药等几百种科技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