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见闻
第7版(国际)专栏:出访归来
阿曼见闻
本报记者 朱梦魁
10月上旬,记者应阿曼苏丹国新闻部的邀请,前往马斯喀特采访阿曼第五届协商会议选举活动。其间,记者还在阿曼首都和部分省区进行了参观访问,并与阿曼新闻、经济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界人士做了大量访谈。所见所闻,使记者亲身感受到了这个海湾产油国家稳定发展的现状和人民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与其他海湾产油国家的发展进程相似,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石油开发、冶炼和出口,为阿曼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的迅速繁荣和社会的细密分工,向阿曼等海湾国家提出了诸多挑战。随着阿曼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石油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教育、科技、管理、金融、投资和服务等领域,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成为百业待兴的当务之急。在卡布斯苏丹的领导下,自1995年以来,阿曼监管人才和专业人才本地化的努力成就斐然,成为阿曼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在经济上也逐步赢得独立的重要标志。
实现人才民族化和本地化的关键是发展教育事业。1970年,阿曼全国只有30名教师和900多名在校学生;如今,已有各类学校1000多所。1986年成立、下设7个学院的苏丹卡布斯大学,师资力量逾千、在校学生过万,是令阿曼和海湾地区众多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随着各类人才本地化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阿曼人走上了高教和其他领域的监管岗位。在苏丹卡布斯大学的1000多名教职员工中,阿曼籍教师占全体师资的40%。阿曼男女公民拥有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工作的平等权利。在苏丹卡布斯大学,女教师的比例约占30%,在1.1万多名在校生中,女生约占半数。带领记者参观的女教师穆娜就是苏丹卡布斯大学的毕业生。她原来学的是英国文学专业,平时负责教材的翻译工作,需要时为大学公关部担任外国参观团组的导游。从穆娜一例可以看出,阿曼妇女正在国家的现代化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并重,是阿曼培养本国人才的两大途径。为了适应国际商务和国际交往的需求,阿曼注意加强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近年来,阿曼将小学英语教学课程从先前的四年级提前到一年级开始。在高等院校,除了语言专业,所有学科和专业一律用英语授课。外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为阿曼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强国际交往提供了便利,满足了现代社会的紧迫需求。由于阿曼的石油资源丰富和经济多元化,国家繁荣富足,人民安居乐业。但可贵的是,今天的阿曼人并未因此而鄙夷社会的基层工作。在人均年收入已达8000多美元的阿曼,从政府和经济部门的高层监管人员到饭店的服务生,从大公司企业的经理老板到出租车司机,几乎是清一色的阿曼人。记者从中感悟到一种富而不怠、尚俭戒奢的精神。
近十几年间海湾的局势演变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资源的富足和财富的积累并不能保证国家繁荣和社会安宁,更重要的是如何营造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周边环境。阿曼稳定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外坚持睦邻友好与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对内实行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法规,使阿曼公民与大批外籍劳务人员和睦相处、奉公守法,成为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阿曼作为世贸组织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由于阿曼政局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和内外投资越来越看好阿曼。最近,阿曼正努力克服伊拉克战争等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断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并吸引外资和内资注入。
在阿曼采访期间,深切感受到中阿友好深入人心。经历了“9·11”事件之后国际局势的急剧演变,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历久弥坚。近年来,阿曼等海湾国家普遍看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海湾国家的经贸、投资和金融活动,也有从传统的欧美市场向中国和亚洲方向东渐的趋势。(附图片)
图为苏丹卡布斯大学的大学生。本报记者 朱梦魁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