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职工身份真那么重要?
第15版(企业经纬)专栏:各抒己见
国企职工身份真那么重要?
林佳
记者最近到东北采访,听说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职工不愿从国企出来,既不愿转为非国企职工,也不愿分流到市属单位成为“社会人”。
有家国有大型钢铁厂,前些年经营不善,一家民营的大型钢铁厂愿意收购,政府有关方面也有意促成。但职工就是不答应,认为咱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怎能一下子变成私企老板手下的打工仔呢?不是部分职工不愿意,而是多数职工都不愿意。改革搁浅。过了两年,终于找到一家愿意合资的国企,职工们才同意。
一家油田,学校、医院、招待所、食堂、小卖部一应俱全,企业负担相当重。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所在城市的市政府愿意接收这些单位的职工,但职工不愿意从企业出来。理由是,当个油田职工多光荣!即使是辅业人员,说起来也是油田人,这个光环可不能丢掉。
这样的事情在南方已很难见到了,但在东北的国企中,还不少见。究其根源首先还是观念问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相当集中,也曾经相当有实力,而民企比例相对小,也都是后起之秀。在一部分国企职工心里,还缺乏对民企的信心。他们担心民企一旦经营不善,自己今后养老无靠。而国有企业即使经营不下去了,也不会倒闭,国家总有个说法。
再说油田职工不愿到社会。目前油田收入高,哪怕是招待所、澡堂或食堂的职工,甚至售货员,也享受油田的高福利待遇,工资比社会上的同样工种高出很多。于是,吃惯了油田“大锅饭”的职工,当然不愿意被分流到社会,和当地同等工种拿同样的工资。
其实,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一样会倒闭会破产。就拿油田来说,辅业人员多,每年补贴也就多。随着油田石油储量的一年年递减,辅业人员补贴支出已经成为企业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如果不分流,最终的结果不是发展问题,而是难以为继。
有相当部分职工仍然如此看重国企职工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改革滞后,铁饭碗思想在职工心目中还根深蒂固。这也提醒我们,在这些地方,国企改革还需要特别重视完善配套措施,特别重视做好职工转变观念的工作。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是要坚持改革,坚决分离企业办社会。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减轻企业负担,另一方面也要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照顾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同时,这些职工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国企职工身份今后还会那么重要吗?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历史挑战,面对开放这一大的历史趋势,我们在思想上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呢?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