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中非合作形成机制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中非合作形成机制 第7版(国际) 专栏:中非友好合作(1) 中非合作形成机制 本报记者 黄泽全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

中非合作形成机制

第7版(国际)
专栏:中非友好合作(1)

中非合作形成机制
本报记者 黄泽全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中非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加强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和巩固中非友好合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保证中非友好关系一直稳定顺利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中非各自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非加强磋商、扩大合作的要求更加迫切,双方对话与合作仅局限于国与国之间双边渠道的做法已经难于满足需要,建立中非间集体对话与磋商机制的时机和条件日趋成熟。根据非洲国家的建议和要求,中国政府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的倡议得到了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40多个非洲国家的近80名部长、部分国际机构和非洲地区组织的代表以及非洲企业界人士应邀与会。会议期间,中国和非洲国家本着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就新形势下如何共同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双方实质性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中非双方决定在21世纪建立和发展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每三年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高官会,部长级会议及其高官会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行。特别是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将经贸等实质性领域的合作作为重点,《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确定了双方合作原则,全面规划了中非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可以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诞生,为中非在新世纪开展全面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次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为论坛后续行动机制也做出了原则规定,中非双方高度重视论坛后续机制建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落实措施。中方成立了由22个相关部级单位组成的“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由外交部长和商务部长任名誉主席,外交部和商务部主管部领导任共同主席。后续行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中方各部门落实论坛后续行动的计划和活动。部分非洲国家也建立了论坛后续行动部际委员会。2001年7月,中非双方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了部长级磋商会,决定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于2003年12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并原则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2002年4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机制程序》正式生效。2002年11月25日,中非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高官会,回顾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文件的执行情况,就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筹备事宜进行了认真讨论。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各领域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迄今为止已经与2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部间政治磋商机制,并分别与部分非洲国家召开了经贸混委会以及就双边经贸合作制定了具体计划。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继续增加。多党民主浪潮的冲击导致非洲大陆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内战与地区冲突不断;经济全球化使许多非洲国家处于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境地。在当今国际新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都面临着保持长期稳定、发展民族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任务;在国际事务中需要协调立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在此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创立,对中非在新形势下加强合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