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在韩国感受“汉风”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韩国感受“汉风”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在韩国感受“汉风” 人民日报代表团   在中国大都市,时常能感受到韩国流行文化和时尚商品的影响,人们'...

在韩国感受“汉风”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在韩国感受“汉风”
人民日报代表团
  在中国大都市,时常能感受到韩国流行文化和时尚商品的影响,人们称之为“韩流”,青少年中,更有“哈韩”一族。
  出访韩国前,韩国驻华公使魏启出对记者说:中国有“韩流”,韩国更有“汉风”,你们到了汉城就知道了。在韩国访问一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影响,今天的来往,交融在一起,形成“韩流”与“汉风”的互动。它们带着两国长期历史交往的深厚情谊,也带着今日两国双赢共荣的美好心愿。
  韩国的公众场所,中文标示牌很多。汉城仁川机场,就随处可见汉字。我们叫“抵达”,他们叫“到着”;我们叫“停车场”,他们叫“驻车场”;我们叫“公用电话”,他们叫“公众电话”;我们叫“美食一条街”,他们叫“食堂街”……读来古雅有趣。原来,在久远的历史上,这里一直用汉字纪录历史,15世纪,朝鲜王朝时期的世宗大王创造了韩文,其中,汉字依然是有机组成部分,但发的是韩文语音。今天,在韩国许多有文化传统的地方,大字标牌依然是汉字,如王宫德寿宫的大匾,叫“大汉门”。韩国朋友说,其实近年来汉字已渐渐淡出韩文,在公众场所保留汉字标志,或专门制作汉字简体字的标示牌,主要是为了方便日益增多的中国旅客。
  的确,中韩建交11年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韩流西来,汉风东渐。
  今天,中国已成为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92年两国的贸易额为50亿美元左右,2002年升至440.71亿美元。今年1到10月,中韩贸易额同比增加了43%。
  中国也是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2002年韩国对华投资比2001年增长47%,并首次超过韩国对美投资。而在投资项目上,2002年韩国对华投资项目数达到了1266个。韩国人说,他们的大企业更是看好中国。三星等著名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韩资企业的合作兴趣也从环渤海地区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内陆地区延伸。
  中国还是韩国人的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到中国旅行,近年也成了韩国人的首选。在汉城坐出租车,不止一位司机表达了要去中国旅行的打算,并向我们打听,哪里最好玩。中国距离近,费用低,景色雄奇壮美,历史悠久深厚,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去年,有212万人次韩国游客到中国旅行,而10年累计,竟有1000万人次到过中国,平均下来,每四个韩国人中,就有一个来过中国。
  这样一种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使韩国上下兴起了一股汉语热。
  韩国的“汉语托福”,今年是开考的第十年。中国驻韩大使李滨告诉记者:第一年开考时,只有60人参加考试,到了2001年,就有7000申考的学生了;到了2002年,更是迅速增加到1.3万人,今年的考生是2万人。由于一次只能考700人,于是“汉考”要排队,而试卷,是从北京空运过来的。真是盛况空前。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在每两人中就有一人能上大学的韩国,去年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竞争率竟达到46∶1。
  在书店,汉语教材大受欢迎,仅次于英语。韩国国内目前有100万人学习中文,不少大中型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让利用业务时间学习。不过,韩国朋友金先生告诉记者:韩国人目前学中文,阅读能力强,口语能力差,只能说个“您好”什么的,差不多像某些中国人的“哑巴英语”。
  到中国留学,也渐成潮流。据说在韩国,上个世纪70年代是留美热,80年代是留日热,到了90年代便是留学中国热了。据介绍,韩国目前的留学生中,在美国有5万多,在中国有4万多人。韩国朋友说,这还要考虑到,美国有许多奖学金提供,而留学中国则完全自费。
  媒体也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的报道。韩国重要的经济报纸《先声经济报》,半年前开始推出“中国报”(即中国版)。他们的社长洪政旭刚30出头,是位哈佛博士。说到“中国报”,他很有几分得意:开始做“中国报”时,还有人不理解,有人说,为什么单单要做“中国报”,为什么没有美国报呢?但“中国报”推出后,大受读者欢迎,一些大企业的读者必读。现在其它报纸也向我们学习。
  在汉城能方便地看到中文电视,不仅有中央四台、凤凰卫视,韩国本土还有一家中文电视台,名叫“好TV”。
  韩国人对中国有着美好的情感。李滨大使告诉记者,世界杯期间,每逢中国队参赛,看台上形成片连成潮举着中国国旗,为中国队助战的,大都是韩国人(我们过去都以为是中国球迷)。一位常驻汉城的中国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记者在韩采访期间,丢失了一套价值20多万元的照相器材。万般无奈下,他给汉城警事厅打电话求助,结果,警事厅向全国发出了“搜索令”,在汉城排查了1万辆出租车,终于找到了失物。而那位出租车司机,也正在等着失主上门呢。
  深秋的汉城,处处可见枫叶如火,银杏似金,漫步在街头,感受着韩国人民的美好情谊,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呢。(附图片)
  图为韩国《先声经济报》11月4日的中国版一角。 本报记者 朱竞若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