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与拓展:中国画的使命——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感言
第8版(大地·美术世界)专栏:
承传与拓展:中国画的使命
——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感言
郭怡宗
2003年8月《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在大连隆重开幕,并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巡展,这是继1993年《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相距10年之后,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推出的重要学术展览,也是对当前中国画创作的一次学术阅兵。
当前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探索中国画这个古老的画种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发展和走向;接受群众和专家的检阅和批评;提供研究的系统形象资料;供人们观摩和欣赏,这是举办这次展览并出版画集的使命所在。
上个世纪的100年,中国画经历了它艰难的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当代中国画与传统中国画的面貌已经拉开了一定距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当然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得力于对中国画传统有生命力的文化根源的深入挖掘,而另一方面则是在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对于西方优秀文化的广泛吸收。从当下中国画创作特别是从这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来看,中国画正向多元和多极化扩散。当然还是基本上围绕着中国画本身来发展,这与2000年的传统文脉和五四以后新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方”,这是近年来乃至近百年来讨论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的话题。因为在这社会和文化大变革的时代,国画家们同样处在浪涌波翻的激流中,在“东方与西方”,“尊古与崇洋”,“保守与激进”,“立足本土与全面西化”等种种矛盾的心灵中去思考中国画的命运。正是这种强烈的矛盾激活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基因,使之焕发出来了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并产生了鲜活的文化转型,这促使我们从更根本和更高的层面上来宏观地思考中国画在新世纪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冲突与矛盾力量,寻求中国画发展的新的生存空间。
近10年以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迈进21世纪的中国画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在现代时空中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十分雄厚,正处在建国以来的最佳发展时期。同时,随着整个世界的政治、文化、经济更紧密的关联,文化日益产业化,中国画是否会失去本土特色,成为中国画家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我以为要从中国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如何去表现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一个纵的方向上去思考,更要从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中国当代文化的定位这样一个横的层面上去把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就是要创造有民族特色和人文传统的,同时具有现代文化特质和当代文化功能的现代中国画艺术,它要求我们从世界当代文化的高度上探索中国画的民族性,探索东方美学在当今世界上的独特人文价值,同时又要从民族的立场上来探索中国画的现代之路,探索中国画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现实价值,使高品质的“中国制造”的文化品牌走向世界,中国画才能不被西方绘画同化,并迎来新的繁荣。
中国画不仅是一个画种,它也同时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是民族文脉承传与弘扬的一个具体的文化样式。因此我们要牢牢地守卫住这个不断生发的传统主干,警惕会出现断裂的危险,因为这主干是当代中国画的生发之根。然而,守卫主干的目的,是为了从传统向当代的转化,使其更好地表现现代生活,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中国画必将从较为固定的封闭的形式转向开放式的结构,使其更具有自身更新修复的能力,更新吐纳的能力。
因此我们还应大力加强对中国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学科建设;要提升中国画的文化层次,这文化层次是区别于其它绘画的重要方面;要使之力所能及地担负起当代的文化使命,成为当代精神文化的载体,成为现代人类精神交流的一种“文以载道”的形式;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画笔墨语言深入研究,这种被中国人广泛通用的特色语言,能够在更广大的人群中(包括外国人在内)被理解和喜爱,并要得以进一步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少年对中国画的兴趣,提高较深层次的认知程度,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更加散发青春的活力;要使中国画从内向型转为内外兼顾型,使有着鲜明特点的中国画尽快融入到全球文化的大家庭之中。(附图片)
寒林(中国画)(金奖) 徐先堂
天使在人间(中国画)(银奖) 苗再新
晌午(中国画)(铜奖) 刘金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